刘海粟的美术思想

差不多在整个20世纪,刘海粟先生以他的一生投身于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和新美术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综观他的一切艺术活动,都由他的美术思想所指引,现将主要三个方面分述于下。

一、刘海粟对美育目的的认识

从80多年来他为中国美术事业而奋斗的历史看,在动汤不安和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他之所以能始终掌握前进的方向和具有顽强的拼搏的力量,就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这就是”美育救国”。蔡元培首倡”美育”,年轻的刘海粟深受其影响。早在1912年他17岁和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时就有了这一十分牢固的办学指导思想。他曾说:”救国之道,当提倡美育,引国人以高尚纯洁之精神,感其天性之真美,此实为根本解决的问题。”他在成立美术院的宣言中又特别指出:”在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宣传艺术的责任,艺术能救济民族烦苦,惊觉一般人的睡梦。”把美术的作用与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觉醒以及自己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一种强烈的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美术思想,在当时的青年美术家中颇为突出。当然,”美育救国”并不能真正救中国,但在这军阀混战、官僚横行、帝国主义列强迫逼的乱世下,广大中国人民苦难深重,一切有志青年都在找寻救国之方,而刘海粟坚定地走上了”美育救国”的道路,并且义无反悔,这种精神值得大家敬佩。

刘海粟走过的道路跟我们祖国一样,布满著荆棘和坎坷。民国初期为了确立模特儿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他敢于同封建势力、官僚和大军阀作坚决的斗争,并最后取得了胜利。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南洋为抗战筹赈,辗转印尼和新加坡进行义卖和宣传,他对在新加坡的华桥青年说:”吾人论人格,不以人为标准,以气节为标准,不论何人,凡背叛民族,不爱国者,必须反对,气节乃中国人之传统精神!唯有气节者,能临大节而不可夺。”要大家学习梅花,在大风雪中不变色。后来他在印尼被日寇捕获押回上海,险些丧命,大汉奸汪精卫要他当教育部长,被他一口拒绝。为了学校的生存,他与日伪不断进行周旋,并指示在上海的师生”读书不忘爱国”,”不向伪教育部登记,不理会来文表格,不受节制,不参加集会,不领取配给米”,并以自己的房契作押,贷款解决学校开支和学生生活。1948年5月,在上海学生”反美扶日”大游行时,美专进步同学被国民党特务所打被捕,他设法营救,并赶走了特务学生,卖掉自己的画给学生们开夥。一直到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匆忙撤退,好多人劝他离开上海,他考虑再三,还是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话坚决留下,为学校,为祖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继续奋斗。1952年院校调整,上海美专并入华东艺专,他把苦心经营40年的学校献给了国家,毫无怨言,并担任了华东艺专的校长。这之后,刘海粟仍旧没有摆脱命运的羁绊,在反右期间因为他给学校领导提了意见被打成大右派,在文革中又因家中被抄出有关江青的旧报纸而成为现行反革命,但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动摇他”美育救国”的信念。

二、刘海粟对美术范围的理解

刘海粟对美术的理解与别人不同,他认为美术应是广义的:美术不仅是绘画、雕塑和实用美术,还要包括工艺音乐和美术教育。他在1918年《致江苏省教育会所提倡美术意见书》中指出:”美术之为类,既繁且广,美术之为学,亦至深至博。”后来又说:”美术可算是艺术科的总称,图画可以当作美术,音乐、工艺也是可以叫作美术的。”他把音乐列入美术,实际上是在办学过程中把音乐归到美育范围中来,并称之谓”时间美术”,而把图画称作”平面美术”,雕塑和工艺称为”立体美术”。1918年学校设立师范科。1921年第二期暑期学校开始有音乐组和艺术教育内容,由于他对美术的广义理解,上海美专与其他美专不同的是设有音乐科、工艺(手工加艺术)和艺术教育科。另外,刘海粟为了实行他要求的”民众的艺术化”和反对少数人”擅艺术的特权”以及提倡”人人得培养其艺术之感受力”的主张,并以”教育尤必归宿於实用”,面向社会,使更多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在学校首先实行男女同学兼收,废除考试制,采用成绩考查法、科目兼学、”相容并涵”的方针,如设绘音科、绘工科、图音科、图工科等,在艺术教育科让学生兼学西画和国画。这样,既能使学生扩大艺术视野发挥综合艺术效应作用,又能适应就业选择以满足社会需要,而设立艺术教育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美术的种子更快地撒遍全国以达到他普及美术的目的。

三、刘海粟对美术实践的主张

刘海粟在他的美术实践中,一贵以”融合中西以创新”和”沟通传统,并迎合世界潮流”为准绳,这正是中国新美术运动发展的方向。在”五四”时期,当外来艺术浪潮涌向中国时,他不主张”全盘西化”。而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当社会上刮起一股”中国画已经走到了尽头”的歪风时,他还是反对”全部西化”,并画了更多的国画。他在《拭目待天葩》一文中说:”既要有历史眼光,纵览上下二千年的画论画迹,又要有囊括中外的世界眼光,凡属健康向上可以吸收的东西,都要拿过来,经过冶炼升华,作我们民族艺术的血肉,对古人和外国人都要不亢不卑,冷静客观,要厚积薄发,游刃有馀,随心所欲不逾矩,达到自由和必然统一的境界。”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常以国画的眼光来看现实,因此他的油画又富有国画的内涵,突出的主题、明显的线条和近於国画笔墨的笔触,加上画景的诗意,使他的油画别具一格。而他的国画,既有传统的章法和笔墨,又有西洋画的质感和空间感,特别是晚年的作品,色彩鲜丽,光荫交融,使中国画出现了新的突破。这一切正是他坚持”融合中西以创新”,”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从创新中得到美的统一”的具体表现。

在创作实践中,刘海粟又特别强调”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和”主观表现和个性的发展”。在《谈造型艺术》一文中,他写道:”艺术的精神决不是在模仿自然,决不是仅仅在求得一片自然的形似,而是表现自然的精神,也表现了艺术家的气质、情操与个性……自然只不过供给艺术家以种种素材,要使这种种素材融合成一种新的生命,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新世界,这便是艺术家的高贵的自我创造!”在《艺术的革命观》中,他又说:”艺术是表现,不是涂脂抹粉,这点是我个人始终不能改变的主张。’表现’两个字,是自我的,不是纯客观的,我对於我个人的生命、人格,完全在艺术裏表现出来,时代裏一切情节变化,接触到我的官感裏,有了感觉后,有意识,随即发生影响,要把这些意识裏的东西表现出来,倘若看见什麼东西,随手画出来,还是那东西,只能叫’摄录’,同照相一样,所以表现必得经过灵魂的酝酿,智力的综合,表现出来,成功一种新境界,这才是表现。”

刘海粟先生的美术思想,紧密地联系著他自身的美术活动和做人品格。正像他自己所说:”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坎坷固然毁灭过人,也造就过很多强者,在严峻的岁月中,和人民同甘共苦,总会得到课堂裏所学不到的真知识,个人幸福必须从属於整个民族的幸福,””生命的价值并不在於时间的长短,而在於是否利用了这有限的生命,去为自己的民族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他顽强拼搏的一生完全体现了他的这一意愿。(来源:央视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