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有个郑乃珖!”

郑乃珖(1911—2005),号沙堤璞夫、璧啸,笨伯,晚年又号璧寿翁。1911年农历2月23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乡沙堤村。“精深笔法,豁然心胸”这是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对他的由衷赞赏,言简意赅地揭示出他博大精深的艺术创造和淡泊名利、豁达的思想境界。他是20世纪中国画复兴运动中承前继后的开宗创派者,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领域的贡献与成就,几乎无人不提及。

郑乃珖精花卉、翎毛、走兽、蔬果、时鲜,亦工山水、人物,题材广泛,并皆精妙。其艺术观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精华,同时强调师法自然,以生活为基础。其画法是工写结合、兼工带写,故能巧拙互见、形神兼备、韵味隽永、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尤其他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在意境、取材、构图、造型、用线、敷彩以及题款、盖章诸方面均大大突破前人藩篱,作出开拓性的贡献。

其山水画作立意深邃,大气磅礴,运笔矫健遒劲,泼墨、泼彩酣畅淋漓、苍润华滋,自创皴法,其肌理兀突壁立、斑剥古拙、浑然天趣,可谓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郑乃珖先生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福建分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工艺重彩画学会顾问、中国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理事、福建省文联常委、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州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曾参加历届全国美展并获奖,作品为中国南海、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及中国美术馆等珍藏。出版有30余册画集,代表作品有《水乡春色》、《荷萍》、《灵山秀水育新苗》等。

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当代著名国画家郑乃珖先生

文︱檀东铿

“福建省有个郑乃珖!”说起中国画艺术,人们总是这样习惯地将郑乃珖先生的名字和福建、福州连在一起。的确,郑乃珖先生是当代福建艺术界的骄傲。

郑乃珖先生,号沙堤夫,晚年又号壁寿翁,1911年生于福建福州,是当代中国画坛承前启后,风格独具杰出的名家大师、艺术教育家。

郑乃珖先生在中国画艺术上突出的贡献是发展并丰富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手法,使之在工写结合、兼工带写上有了开拓性的进展,在意境、取材、构图、造型、用线、敷彩、题款、盖章等诸方面,大大突破了前人藩篱,表现力更为丰富。

前人画工笔花鸟,在不少优秀作品中,于“工”字上可谓下到了功夫。宋人的小品画如《果熟来禽图》小鸟的体态画得十分活泼可爱,身上的羽毛用短笔细细丝出,画得松密匀停,尽现毛羽之质感,还有几片色彩深浅不一大小有别的果叶,深入地表现了叶子的新旧老嫩,两三颗苹果嫣红青姹也都画得各各有别。

然而,当绘画进入元明清以后,写意花鸟画发展并走向成熟发达,人们对中国花画鸟的审美已不满足于全工,还需要有工有写,工写结合,兼工带写,郑乃珖的工笔花鸟画便是走这样的路。在他的画中工可以画得极工,如他的作品《幽禽》、将几只锦雉的不同质感,五彩斑斓的硬、软羽描绘得栩栩如生,在工字上可谓下足了功夫。

他的《蜜柑》不仅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几粒蜜柑的外形,还极深入具体地去刻画一粒剖开的蜜柑丰富的内含,画得佳果鲜美可人,这叫做大工。另外,他的工笔花鸟画还有“写”的一面,尤其在线条和处理画材等方面得以体现。

郑先生的作品线条画得松活、富于变化。他的线条画得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方有圆、有断有续、有刚有柔、有干有湿、有虚有实、有浓有淡,起收转折极具变化。有时十分规整一丝不苟,有时逸笔草草,遒劲洒脱,完全不象有些工笔画家那样一工到底显得呆板拘束。传统的写意花鸟画崇尚以书入画,郑乃珖先生的工笔花鸟画也是以书入画,他是以行草的笔法画工笔,因而用笔就显得特别活泼生动。

郑教授在处理画材上工写相间。他的作品在画面上不仅用笔用线工写相间,兼工带写,在处理画面上也不时使画材工写相间。比如《赤芝与奇石》灵芝用工笔去表现,石头则用小写意为之。这样画的结果,使工者愈工,主次分明,画面生动活泼。又如《报春》,梅花的花用工笔没骨,而枝干则基本上以写意笔法画出,使画幅显得别开生面。象上述的画法在郑乃珖先生作品中比比皆是。

当然,工写结合,兼工带写,在过去,在当代也有不少画家为之,但是工中有写,写中有工,结合得十分和谐,自然得体的却不多,至于将工笔白描重彩、没骨、写意多种手法交融在一起,将工笔花鸟表现得如此丰富,达到这样高度的更是难能可贵。

看郑乃珖先生的画,可以说完全摆脱了工笔标本化照相式的描写,而是充满着画的意趣。他的工写结合,兼工带写,把对象表现得神彩奕奕,出神入化,把工笔花鸟画推出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除了在笔法上的突破外,郑乃珖先生在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取材、构图、造型、用线、敷彩、题款、盖章等方面都有自己大胆的尝试,都有对前人藩篱的大胆突破,从而形成了个人鲜明的风格特色。

“中国画讲究意境,认为它是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还强调意境清新,要求画面体现出的情趣境界不落俗套,令人观之新奇悦目。郑乃珖画作的意境便是如此。他笔下的许多作品的花木已不再是标本式的折技画,而倾注着画家深情的花木。三角梅的热烈,蝴蝶菖的幽雅,丁香花的郁馥,柱顶红的夺目,绣球花的缤纷,紫薇花的浪漫,梨花的含情……无不令人举目留连,喜爱非常。

前人咏梨花云:“梨花一枝春带雨。”郑乃珖先生画梨花时就把握住梨花这一最佳神采,把握住前人这一诗意,他的《雨过梨花翠欲流》将梨花通过青石的对比,通过对花朵的细腻描绘,使那一枝梨花显得清丽可人,带露盈盈,这样的画作境界能不清新吗?他的《霜叶甘菊》画材不多,却注意到动静相乘,一只螳螂舞臂扬须,给静谧的画面平添了无限生机和盎然情趣,看着这画就象在品味着一首情调优美的小诗。他的《闽海鲜蛏》注意对静中有动的海蛏各各不同形态的刻画,细腻表现了蛏的鲜活。睹物思情,看到这么美好的家乡风物,恋乡之情能不油然而生?

传统的中国花鸟画有个明显的局限,就是题材不够广泛,总是那么梅兰竹菊四君子,或者牡丹、荷花、茶花、桃花几种常见花卉,还有些画家一辈子只画单一的题材。而郑乃珖先生的花鸟画题材却十分广泛,他不停留在这些名花奇葩上,而是涉猎向许多前人画谱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四时花木,涉猎向古人极少画的瓜果时鲜。

他不但题材画得广,而且画得好,他常喜欢在鲜艳的花朵旁衬上些案头清供,如青铜器皿、古瓷小钵、玲珑青石使画面显得清艳古雅,洋溢着书卷气。他的瓜果时鲜,常使人看得直流涎水,思念不已。他的每一幅佳作都为后人留下了很好的学习典范。

“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说的是中国画创作对构图的重视。郑乃珖先生的画和许多名家大师的画作一样,在构图布置上苦心经营,因而不少画作出奇制胜,章法灵活多变,新意迭出。他工笔花鸟画作主要的构图特色可归结为这几个方面:

一、运用工写对照,没骨与双勾,白描与重彩等多种手法相互配合,使作品达到虚实相生。前人画工笔花鸟,由于画家画路不够宽,常常只能用工笔双勾重彩的单一手法去组织画面描绘对象,因而,不少工笔画作画得过于实在,而少了“虚”字。郑乃珖先生却不是这样,他艺术修养全面,会工会写,会没骨会双勾,会白描会重彩,因而用样化手法组织画面,就能有虚有实,虚实相生,使画作画得特别生动感人。他在工笔花鸟画作中运用手法的多样性是前人少有或没有的。

二、讲究疏密对比,讲究穿插得体,讲究聚散组合,讲究花木情势,使画作构图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跌宕多姿美不胜收。对花写照,宋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自古以来在工笔花鸟领域中写生的高手也是不乏其人。但是,有不少工笔花鸟画作还只是停留在对花写照上,摆脱不了对象的束缚,而郑乃珖不是这样,他的工笔花鸟画真正体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具有很强的描写具象能力,更有很强的概括力。

在他的画作中写生的花木和瓜果时鲜变得更美,这是因为他善于选材,善于加工材料,善于组织画面。他写生中选材极严,画花要画含苞或舒展中的花,画鸟要画动中情态各各不一的鸟,画果要画形态不同展现对象特征的果。象《幽禽》画上的五只锦雉,都不做正侧停立,而是有的举头,有的右瞻,有的转肩,有的的俯食,那脚也是一驻一招,一跨一甩,把对象画得极为生动,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白描牵牛花》集中的地方花繁叶茂,盛开的牵牛花一朵挨着一朵,热闹非凡,而出梢的一枝花朵袅袅婷婷,柔藤在微风中荡漾,那情态画得多洒脱,既真实又优美,这种疏密得体的描绘和布置,给画幅平添了清幽的抒情调。《蓬莱九鲤》那一丛白描的龟贝,叶子大小相间,抑扬向背,枝条叶柄纵横交错,前伸后展,但是,除了让人感到真实外,一点没有散乱的感觉,而是乱中有序,穿插得体。

《蛤》画的是闽海时鲜。画中的构图有聚有散,画家巧妙地利用了花蛤在散列中的不同角度的形体变化,使之相互照应,形成有机联系的画面,把花蛤这种不入画谱的时鲜画得色彩斑斓,情态不一,十分可爱。《碧桃》一画,画家取回抱的势态画桃花,舍弃了繁杂,舍弃了桃花枝头过多的叶,而集中描绘了深浅交叠,交相掩映的一簇花朵,这取势多么优美,这组合主体形象多么鲜明,这样简炼又丰富的表现手法,确实是工笔花鸟画中难得的佳作。

三、在画作中巧妙地配合以款书印章,使画作富于书卷气。中国画发展到元明清以后诗书画印的结合已成为一种特色,特别是在写意画中。但在工笔花鸟画中,由于不少画家画风多为严谨,因而在画幅中款式印章的运用变化不大,可是,在郑乃珖先生画作中却十分讲究。每每一幅画在构思时和用印上他总是反复推敲,以达到和画面构图巧妙配合。

他题款和用印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画龙点晴,恰到好处,使之与画材相得益彰。他画作上的题款书体很多,有时以篆隶为主,有时楷书为主,有时以行楷为主,有时用草篆,草隶。有时用草款,有时用双款。用印也很别致,有大印,有小印,有各种形状各种书体的章,有时只盖一二个章,有的盖三、五个,也有多到六、七枚。

这些印章有的盖在款书后,有的盖在边角,有的盖在器皿上,石头边,蔬果旁,使画面的色彩有了微妙的变化,构图又得到巧妙的平衡。郑乃珖先生的画作用线以兰叶描为主,遒劲挺拨,线条或粗或细,或断或连,或方或圆变化多端,且干湿浓淡并用,极具写味。特别是到了晚年,有时在生宣上作白描,用笔苍劲浑圆,生涩老辣,毫无拘束,完全进入到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他曰“精深笔法,豁然心胸”。

“郑乃珖先生的画作在用色上也很有个性。他的画用色敢于对比,善于对比,又能在对比中求调和,因而他的工笔花鸟画作给人的印象是十分鲜明,艳丽雅逸,清新悦目。”

“此外,除在工笔花鸟画领域中,在写意花鸟、山水画、人物画领域中,郑乃珖先生也均有建树。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笔墨酣畅,元气淋漓,大气磅礴。他的许多山水小品以西北山川为描写对象,具有浓郁地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在意境、构图、笔墨情趣上都突破了传统山水画。他的写意花鸟画,由于有坚实的工笔画基础,笔力苍劲,墨韵酣厚,表情达意言之有物,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且自成一格。”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