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仃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几乎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重大美术活动,是当今独具艺术面貌与个人风格,又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代造型艺术大师。他的绘画作品深受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并得到广大艺术品爱好者的广泛赞赏。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张先生的作品主要以漫画、年画、艺术设计和装饰绘画为主,数量不多,尺寸不大,“十年动乱”中大部分已被毁坏,在拍卖市场中也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作品。1970年初,张仃先生在农村劳动改造期间,偷着画了些写生稿和水墨画小品(如《玉兰》、《江边》)及少量工业题材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很少,张仃先生已将其捐给中国美术馆。
2004年初,南方某艺术品公司在济南展售的一张《洋油灯与泥狗狗》装饰绘画,经考证为仿品;同年底,市场上出现了巨幅青绿山水通景《万里长城图》四屏,落款张仃,时间是文革,恶俗不堪入目,作假者可谓胆大矣。而2006年4月中贸圣佳拍卖的《佛香阁雪景》(33×42.5厘米)是这一时期代表作,以近五万元的价格卖出;2009年10月12日,在清华美院建院五十年“张仃艺术回顾展”中的装饰绘画《向日葵》(藏家购于1996年的嘉德小拍),则是难得的精品。
(一)厚积薄发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张仃先生尚未“解放”,在京西废弃的茅屋里医病期间,曾在孩子用的毛边纸上画了些写生稿,有的尺幅非常小。直到“四人帮”垮台,他才重拾画笔,创作了一组批判“四人帮”的漫画,在老朋友中间传看。同时,他开始一边在茅屋周围写生,一边从事焦墨山水的研究与探索,可称作张仃先生焦墨山水的准备期。1977年创作的《南海石壁画龙》、《房山十渡图卷》长卷,《长江万里图稿》、《香山》十四开册页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多是手卷和成组画页,民间流传不多。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精到、十分传神,画上并不题款盖章,只放着自己品味。老友黄苗子见后,曾激动不已,大加赞赏,在几幅作品上欣然题字,称其“当其下笔风雨疾,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批小品,直到1983年张老整理旧稿时,方盖上自己的小印章,有些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数还珍藏在自己身边。
上世纪70年代末,他重返中央工艺美院领导岗位,上任不久,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组织领导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大型壁画群的创作中。他主创了3米高,15米宽的《哪咤闹海》巨幅重彩壁画,为中国壁画的复兴做出巨大贡献。这一时期,他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壁画事业上,而目.还想把山水画画到墙上去,所以,80年代前后一个时期,集中精力画了一批焦墨长卷,如《克孜尔千佛洞写生卷》、《武夷山九曲溪揽胜》等,画在宣纸上的小幅作品极少。在完成壁画群工程后,才完全投身到山水画创作中去。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港台艺术市场的影响下,大陆掀起了书画市场的第一波浪潮,境外购画者纷至沓来。对此,叶浅予先生与张仃先生两位老人曾天真地认为本民族的东西不能流到外面去,还是要留在本土, 要让自己人买得起,遂决定每平尺绘画只售300元。然而,他们的美意在艺术市场根本行不通,买画的人蜂拥而至,最后不得不贴出了“概不售画”的告示。自此,张老便不再出售和赠予自己的作品,甚至有些排斥艺术市场,很少作画。因此1983、1984年的作品数量少了许多。1985年,张仃先生应香港汉文化发展公司的邀请,与范曾先生在香港联合举办画展,观者如云,盛况空前。有不少人要高价收藏,张老都不为金钱所动,展览期间没有出售一张。展览过后,一位著名爱国港商以高价买下了他在粉碎“四人帮”后画的一组漫画,他却连钱都没碰,而是换成德国最先进的印刷设备捐献给了国家。
(二) 鸿篇巨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是张仃先生从水墨山水走向焦墨山水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十年间,他先后到贵州、四川、新疆、山西、河北、河南、陕西、浙江、山东、安徽、广州等地,行程数万公里,深入名山大川写生创作,磨练绘画功夫,捕捉创作灵感,创作了大批题材多样、风格统一、个性鲜明的焦墨山水。期间,他还主持了北京地铁壁画工程,设计制作了西直门地铁站大型壁画《燕山长城图》、《长江万里图》,绘制了北京长城饭店巨幅彩锦绣《万里长城图》画稿,巨幅焦墨设色作品《泰山朝阳图》、巨幅青绿山水《西岳西照图》,以及高4米、长100米的石家庄火车站壁画《燕赵颂歌》等一批鸿篇巨制。这一时期,他将壁画与国画创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壁画的大构图引入到国画的小制作中,使他的作品又多了一种壁画的风格,极富压墙感和视觉冲击力。
此时张仃先生仍然坚持不售画,只是偶送给他人,并且多有赠款题记。近两年在拍卖市场成交价不高且有赠款的近十幅作品,便是此时流入民间的。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近半数假货都是仿冒这一时期的作品,而张仃先生的山水画没有一幅不是面对真山真水写生后的再创作,没有激情从不画画:1984、1985年仅有的几张作品,便是最好的明证。张老本着对艺术的热爱,很少复制已经画过的作品,他的写生稿一般只用来创作一次,极少重复;如有重复,一定是在尺寸大小、设色或题款上有所区别。如《白云山》、《石钟寺》、《拉卜楞寺》、《羲皇故里》、《阿里古格》、《雁荡泉石》、《走亲戚》等。纵观拍卖市场中的假画,不少是画面雷同,题款相近之作,如反复出现在市场中的五幅《巴山田家》,三幅《渔村春晓》,三幅《罗敷峪农家》等等,不一而足。而标着《山水》拍卖的伪作,更是不着边际的滥制。流拍的134张伪作中大致是这类赝品。
经过上世纪80年代对焦墨山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时至90年代初,张老的创作已经得心应手,甚至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逐步走向焦墨山水创作的高峰期,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他一边发起成立黄宾虹研究会,组织大家一起研究这位大师,一边走南闯北。从河西走廊到甘南藏地,从伏羲故里到西夏热土,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祁连山的冷峻、莫高窟的神奇、嘉峪关的壮伟、戈壁滩的浩瀚、西夏王陵的悲怆,都深深地打动着他,他用笔下的艺术将这壮阔美景呈现在世人面前。张老不仅使焦墨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成为一个新的画种,而且对中国山水画人文意蕴的扩充和延伸,做出了可永载美术史册的贡献。
(三)浓墨重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又带病南下贵州,六赴太行,两去陕西采风,最后回到魂牵梦绕的辽西故乡。他在故乡看到秋日橙黄的谷堆,被西风吹成金黄的老枊,被晨霜染成金色的山林,还有那童年记忆中摇曳在雪地里泛着枯黄的向日葵……这成熟而响亮的色彩,深深地打动着这位白发老人。此后,他又重返色彩,创作了一大批以金黄为基调的焦墨重彩山水,如《忽如一夜披盛装》、《石钟寺》、《壶口》、《家乡的秋天》、《塞外早霜》、《秋日熔金》、《布达拉之晨》、《白云山》、《贺兰山之晨》、《阿里古格》等一大批经典之作。这一时期是张仃先生创作的顶峰和丰收期,作品数量占了他晚年作品三分之二还多。
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保留并拓展了焦墨山水的雄浑、壮伟、苍老、古朴和凌厉,而且在构图上更加追求热烈、饱满、完整和统一。尤其是色彩的选择上,他在干裂秋风似的焦墨世界里,用金黄色加以渲染和映衬,一冷一暖,一阴一阳,相互交融,抒发出老人的乐观、豪迈和高昂的情怀,使观者能不自觉地感受到一种壮烈、辉煌的阳刚之气,从而实现了他从水墨——焦墨——焦墨淡彩——焦墨重彩的一次次升华。而最后将色彩中最响亮的金黄在他的焦墨人生中夸张、率性地合理运用,使晚年之作又呈视出一种浪漫、神奇和崇高之美。
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张仃先生从艺七十余年的艺术结晶,是张仃书画爱好者难求的珍贵藏品。藏有张仃此类作品的人,不会轻易拿出来拍卖。而无德无艺的作伪者只为获得渔利,又怎懂得张老令人望尘莫及的功力以及对艺术的那一颗真诚的心。近两年,拍卖市场出现的《红火的峁峁峁》、《滚钟口揽胜》、《贺兰山之晨》、《石钟寺》是难得见到的力作,因此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均以不菲的价格卖出。而出现在2006年迎春拍卖会中的《湘西水镇》便是一张十分低劣的仿品了。
(四)朝花夕拾
2000年以后,张仃先生不写不画,休整了一年多,才重拾画笔,走向创作的回顾期。他将以往的写生和创作题字盖章,把还有余兴的创作补上。考虑到自己年老体迈,张老只创作了一些四尺三开的小幅焦墨山水,共计不到百张,有时几天画一幅,态度认真、笔墨凝炼、意境含蓄,给人的感觉是更深沉、浑厚、朴茂,具有很强感染力和美学价值。
2002年在他最后向焦墨山水冲刺的时候,传来了他获得“国务院文化部造型艺术终身杰出成就奖”的消息,这是当代画家能够获得的唯—殊荣,也是对张仃先生的最高褒奖。但是,他只淡淡地笑了笑,毅然决然地放下了画笔,自此只以书法自娱。尽管这非常令人遗憾,但却充分反映出张仃先生对艺术的虔诚和热爱爱,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这位九十岁高龄老人的沉稳、宽厚和睿智。
拍卖市场上的真与假
张仃先生的绘画生涯比较长,但是,从事焦墨山水创作却是晚年变法的事。对于焦墨山水的创作,除去期间三年多没作画,大约只有20多年的创作时间。从作品数量上看,除素写和写生稿外,作品应有1000多幅,已被境内外公私收藏的作品大约在500幅上下。据不完全统计,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参拍的作品中共计有477张,真迹只占220张。其中重复上拍的真迹有20余张,伪作的有257张,约占上拍作品的五成半。2003年以前,由于受假画的影响,真迹成交率不高,成交量也不大,每平尺均价不足6000元。2004年初,张老开始请人在拍卖市场为他进行维权打假,期间平均每平尺价格跃升到一万七千多元。2005年上半年上拍真迹30张,成交29张,每平尺均价达到二万三千余元;2005年至2006年,跃升到每平尺3万多元,其中精品成交价达到五万元以上。至此,张老的作品每平尺每年约有万元的增幅,其精品力作价格的增幅更甚,有逆势而上,稳步提升的迹象,显示出较强的升值潜力。
随着张先生作品拍卖价格的不断升高,造假售假又猖獗起来。2004年至今,拍卖会上共出现伪作约257张,虽然大部分被阻止拍卖,但仍有20余张被卖出,成交价每平尺5000多元。在一次打假中,当事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样子,竟要张老拿着身份证来见他才行,令人匪夷所思。在艺术品市场相对公开的交易中都是如此景象,私家画廊还有黑市交易是什么状况,便不言而喻。鉴于此,辨明拍卖市场的真假与是非,怎样认识张仃先生的作品便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就我们掌握的情况看,艺术品市场中对张老作品的伪造基本上是一些漏洞百出的劣质货色。上拍的伪作中约三十余张为重复参拍的伪作,有近200张未能成交或流拍,已成交的每平尺仅3600多元,这说明多数人的眼睛还是亮的,不会买假货的账。张老的焦墨山水有他漫画风格的品味,又有他壁画的气势和张力;有对西画优点的借鉴,又有对中国画优良传统的承传,再加上他风格迥异的焦墨语汇,不是一般作伪者能够掌握的。正如夏衍先生所言:“张仃的焦墨山水,这种黑白调子,是一种很高的美,许多人看不懂。”
防伪“二三事”
根据分析研究,张仃先生的真假绘画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一辨别注意:
首先,作伪者利用灯箱投影的办法,按照真迹或原作图样,进行背投复制。这种伪作只能依葫芦画瓢,摹写原作的大致布局结构,生搬硬套,点线零乱,笔墨浑浊,色彩中只有黑白,没有黑白之间的灰调子。张仃先生在艺术创作中,在留白问题上他向古人进行过很深入的学习和探讨,从他的雪景、水景山水中便可以窥其功力之所在。作伪者在复制时不懂“知白守黑”的道理,艺术造诣又有明显的高下之分,也就留下许多破绽。
第二,张老的真迹已基本上已被保护起来,绝大多数都被收录在他十几本画册里。且先生一生严守艺德,如前所述,同一题材、同一构图作品一般不会重复出现,若偶然复画,则必定在第二稿款识中说明原委,并且有尺寸大小之分,焦墨和设色之别。在上拍的伪作中,同—题材和画面的拍品在不同地域反复出现, 为免上当受骗,一定要仔细考证。
第三,张老晚年的焦墨作品的规格、表现的内容、题款和印章的位置,都有规律可循,有很强的一致性。他的作品尺寸,一般是整纸、对开和三开的规格,基本上没有尺寸大小不一的作品。而在上拍的134张伪作中,竟有70余张尺寸很不规则。拍市上出现的个别四尺、六尺宣纸条幅作品,更是张老所不用的规格。掌握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后,就能识破骗局,不再花冤枉钱。
第四,有些作伪者,为了掩人耳目,采取偷梁换柱之术,东拼西凑,或者是将原作局部缩小或放大。此类假画空有其外表,全无真作之神韵与清爽,伪作题款多是照某一真迹的样子临摹,而低劣的伪作,干脆不题画名,恐怕露了马脚。在上拍的伪作中,有40张是被拍卖公司以“山水”名义印在图录中。作伪者是想借此让买家在考证真假上制造些混乱。
最后是完全臆造的假画,作伪者将其强加在张仃先生的头上,用来欺世盗名。前几年,有人将仃先生五、六张尺幅较大的假画,公开印刷在一本大画集中,不知道是真的不知其真伪,还是另有图谋。
来源: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