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齐白石获国际和平奖金,是郁风扶老人上台领奖的。那年齐白石96岁,郁风40岁。一晃,郁风已是87岁的老太太了。在北京拍齐白石专题片之际,我们采访了她。
郁风没有保姆,每天傍晚钟点工来干一个小时的清洁工作,其他的家务,由老太太自己打理。她一身精致简洁,除了脸上写满风雨沧桑,腰不弯,背不驼,动作麻利,看得出她仍是个精干的女人。
一进屋,老太太就笑着说,我们还是有缘。我和黄苗子早已移居澳大利亚布里斯本,这次回北京小住一段时间,碰巧让你们赶上了。老太太的笑谈,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她的客厅,墙上是字画,桌子和茶几上堆满了书,屋子里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只有靠墙而立的大背投彩电,透露着现代的气息。人们称她为画家、散文作家。她说自己是杂家。她走过的路是杂的,做的事是杂的。她是烈士郁华的女儿,郁华是在上海被敌伪暗杀的。她19岁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当过上海妇女界游行示威的总领队。她跟随郭沫若、夏衍办《救亡日报》,去四战区当过少校,到香港搞舞美设计和服装设计,当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协副秘书长、展览部主任。 “文革”中被江青诬为叛徒,坐牢7年。平反后继续作画和写散文。
她说她画的画也是杂的。1988年和1992年她在香港开画展,有人评论她的画说,环顾展厅,发现多种风格的画,不像出自同一人之手。
郁风1950年开始与齐白石交往。她说看齐白石作画,就像看一个小孩专注地游戏。老人根本不理会旁边有多少人看他挥毫。他眯缝着眼,椭园形小眼镜架在鼻尖上,两唇张开,下唇微动,似在用劲。他用颜料很省,恰到好处。画笔醮上颜料,都用在画纸上,很少放入盂中去洗。一张画画完,洗笔盂中的水还是清的。我见齐白石作画专注的样子,为他画了一幅速写。齐白石见我无意送他,便在上面题字:“郁风女士艺精,为白石写像甚似。然非白石所有,余记之。”此画在齐白石 120周年诞辰时,捐给了湘潭齐白石纪念馆。
她说她看见过齐白石发过一次“少年狂”。那是解放初期,白石老人到黄琪翔将军家作客。黄夫人郭秀仪是齐白石的女弟子,郁风和新凤霞、吴祖光、胡絜青都在。那天齐白石高兴,大家怂恿他唱一支家乡小曲,不知谁还递给他一支短笛。老先生性起,用湖南乡音唱了四句山歌:“一位姑娘七十七,再过四年八十一,要唱小曲口难开,硑得牙来吹短笛。” 逗得大家笑弯了腰。
郁风曾当过中国美协展览部主任,天天张罗着为别人挂画、展画、评画,很少有时间自己画画。但她也画过一些自己满意的作品,比如《梦江南》、《过冬的草》。徐迟说《春风吹又生》是国画画出了油画的效果。这幅画在法国沙龙美展获金奖。也许是受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影响,我也在衰年开始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化。她的《中世纪的幽灵》系列,就是试用水墨在宣纸上拓印的机理效果来表现质感的真实。
徐迟曾评价郁风的散文写得十分纯真,颇有郁家遗风。郁风是郁达夫的侄女,她叫郁达夫三叔,她从小就喜欢读郁达夫的文章,也许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他的影响。前些年郁风还为三叔编辑出版了《郁达夫海外文集》。郁风的散文写她上世纪与一些艺术家交往的故事,艺坛追踪忆旧,她认为也许有益于青年人的心智。《时间的切片》、《画中游》读者们还喜欢,她说她还要继续写下去。
郁风这么大年纪,还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做工作,我们感到惊讶。她说,一个人要热爱生命,就会这样。“文革”中,郁风含冤坐牢7年,亲眼见不少“牢友”经受不起打击,精神失常,哭闹着想死。郁风热心劝慰,自己从没产生想死的念头,在那不满6平方米的天地里,尽力使自己活得好一些。她在放风时,趁管理员不注意,偷偷拔一把野草藏在衣袋里,带回监号,用肥皂盒弄点水养起来。每天看着青青的野草顽强地活着,她感到有一股难以言传的快乐。
郁风现在年纪很大了,常听到一些同龄人哀叹时日不多,离死越来越近了。她却从来不想这些,也不去想什么时候会离开人世,更没想过自己“没有”了以后的事。她觉得眼前活着的事还做不赢,哪来时间去想“死”的事。
她说,杜甫写给曹霸的诗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我也是画画的,戏改古人诗句:“丹青不知死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总是夕阳无限好,管他近不近黄昏。”
无论生活多么紧张忙碌,多么无奈和被动,总也有那么一小点时间,一小块自由的空间,供我的爱好、思绪、欣赏和想象,附着于缩减的美景美物而驰骋飞扬。这些小品就是随机随缘记录下来的一鳞半爪。
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爱故乡的春雨,也爱塞外的秋阳。我有幸曾经飞越天山,走在浩瀚无边的沙漠戈壁滩中,亲近交河古城的遗址,看到克孜尔崖洞中的壁画,吃到吐鲁番民居庭院中的葡萄,感受到夕阳下的群山喷吐火焰的灼热。
白屋人家
在富春江向东转折处的北岸平川上,有一座名为富阳的小小古城,那里是我的父亲郁华(曼陀)烈士和三叔郁达夫出生的地方。我虽然出生在北京,但少年时期每逢寒暑假都跟随父亲回故乡去看望祖母。长大以后,从古人和父亲、叔父的诗中,更多地体会故乡之美。中老年以后,当我远游在海外,却更深地思念故乡。
密林深处
紫色的Jacaranda代表南半球十月的春天。我曾居住在离南极最近的澳大利亚十来年,那是如今地球上少有的没经过战争蹂躏的土地。那里保持了比较原始的人的欲望,保持了人和土地、大海、动物、自然的关系。生活中需要有花草树木,有鸟有鱼,就和需要有水有空气、有食物、有快乐、有友爱、有自由一样天经地义。
(郁风作品由人民网书画频道提供,在此致谢)
小档案
郁风,1916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富阳。她是黄苗子夫人。郁风在文艺上有多种爱好,早期从事水彩画的创作,其后也画油画。作品构思精巧,色调秀丽,意境清雅,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芦苇、野花、西北和江南的风景,都通过她的画笔表现出现代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也是她个人经历的心灵感受。郁风的散文也富于画家的独特敏感,具有明丽、清新、质朴的风格。亦擅美术评论。她对于中国民间艺术和民族服装设计都深感兴趣,经常参加民间艺术的指导扶植工作以及服装设计的辅导评判工作。著有散文集《我的故乡》、《急转的陀螺》、《时间的切片》、《陌上花》、《美比历史更真实》,编有《郁曼陀陈碧岑诗抄》、《郁达夫海外文集》等。
原载于《深圳晚报》副刊《文化评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