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版画家彦涵:永远以木刻为武器的“战士”

“我是一个战士,画面就是战场,油画刀就是武器。在艺术道路上,要不断地创新,创新,只有创新,生命才有意义”。对于彦涵的人生理念,已故戏剧文学家王少燕曾评价道“彦涵是一个被打得趴在地上战斗的战士”。7月23日下午14:30,“永远的战士——纪念彦涵诞辰100周年”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一天,恰逢著名版画家、艺术教育家彦涵先生的百岁诞辰。此次展览是为了纪念其充满“战斗精神”的艺术人生,同时也是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一份献礼。

【聚焦两个重要时段以亲民方式了解彦涵】

此展将聚焦彦涵艺术生涯中两个重要时段——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木刻版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创作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绘画作品。展览以不同阶段、不同面貌的珍贵作品,配合文献史料,讲述彦涵的故事,彰显这位“永远的战士”沧桑人生中真挚的艺术情怀。对此,苏新平评价到:“今年恰逢彦涵诞辰100周年,对其丰富而曲折的人生、丰厚而多元的艺术创作进行研究,将有益于扩充我们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范畴内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理解。”

IMG_256

《我们衷心热爱和平》 109.3×65.6cm 1952年

IMG_257

《春潮》 版画 45.5×39cm 1978年

彦涵的作品不仅极具艺术价值,更是时代的记录。所以在展场中,中国美术馆特准备了四台版画圆盘印刷机,可供观众现场体验版画印制的过程,并可以现场操作印刷机,自助印制一张版画带回家,在欣赏版画艺术的同时,也可享受到自己动手创作的乐趣。

IMG_258

《开展民兵爆破运动》款帆布包

(开展民兵爆破运动1948年套色木刻23.5×17cm现藏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

同时,“永远的战士——纪念彦涵诞辰100周年”展中还准备了一系列衍生品,如:《开展民兵爆破运动》款帆布包、《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款T恤衫、《道路》款丝巾等,让观众以这种更加直观、亲民的方式认识和了解艺术家彦涵。

IMG_262

彦涵

【近百年版画创作 书写一部“缩写版”的中国版画史】

彦涵,1916年7月23日出生,原名刘宝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国最杰出的著名画家之一,尤其是他的版画在国内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IMG_265

鲁艺木刻工作团的彦涵、胡一川、罗工柳等

1938年刘宝森(彦涵)走出校门后前往西安参加革命,后被安排在鲁艺美术系学习木刻,三个月的学习结束后,他决定以木刻作为武器与敌人战斗。为此他坚决回到抗战的第一线,并报名参加了由胡一川领导的“鲁艺木刻工作团”,同行的还有罗工柳、华山、杨筠等人。

1939年,刘宝森被调到《新华日报》(华北版),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报纸刻插图,同时开始使用“彦涵”这个笔名,据他所说,“彦 ”字取自他母亲颜姓的一半,而 “涵 ”字则代表有学问的人。此后,刘宝森正式改名为 “彦涵 ”。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

1939年至1943年间,彦涵创作了大量正面描绘抗日军民对日军作战的重要作品,如:《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不让敌人抢走粮草》《狼牙山五壮士》等,与此同时,艺术家还创作出了一批表现解放区民主改革的作品。

IMG_269

《保卫家乡》 套色木刻 1940年

IMG_270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木刻 22×19.5cm 1943年

IMG_271

《狼牙山五壮士9/16》 木刻连环画 12.3×9.4cm 1945年

IMG_272

《向封建堡垒进军》 套色木刻 17×23cm 1947年

IMG_273

《豆选》版画 27×35.5cm 1948年

解放战争期间,彦涵根据时代需求创作了大量表现民主意识觉醒的经典作品,如《豆选》《诉苦》《像封建堡垒进军》等。

革命浪漫主义创作

1957年以后,彦涵被打成了“右派”,期间仍以顽强意志创作了一大批充满激情的革命战争作品,大型套色版画《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其一。这一时期,彦涵的艺术开始了演变,作品中的“人性”开始觉醒,代表经典作品有《老羊倌》《瞎子说书人》。他还借用《鲁迅小说插图》对人性中的残暴和卑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苦难中的人民寄予无限的同情。

IMG_274

《百万雄师过大江》 套色木刻 1957年

IMG_275

《老羊倌》版画 50.5×43.7cm 1957年

60年代至70年代,彦涵的许多作品开始具有了“批判现实主义”内涵。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艺术风格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他采用比喻、象征手法歌颂改革新时期,作品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形式也愈发现代。如表现改革开放的经典作品《春潮》《像大海握手》,以及表现“人性”化的作品《黑色的霹雳》《少女与海豚》《框架里的苹果》等。

抽象表现主义创作

90年代以后,彦涵作品开始趋向抽象化和哲理性,他以抽象的艺术观念发展了中国的美学观念,并以“现实主义”的社会涵义区别于西方的抽象艺术,形成了彦涵特有的抽象“密码”和“标记”符号,这是他对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贡献。

IMG_276

《生命的卫士》版画 2003年

IMG_277

《汶川地震 生死关头》版画 2008年

一直到2000年以后,彦涵的画笔依然紧随时代。2003年非典蔓延之际,他创作了《生命的卫士》,以表达对白衣天使的礼赞。2008年的汶川地震,他又创作了《生死关头》,咏叹生命和民族相连的血脉之情。这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幅版画作品,那一年,彦涵92岁。

92年创作历程几乎和中国版画史一样的长,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几乎横跨中国跌宕百年史的各个时期,彦涵都有优秀的作品留世。而中国版画史“是国统区和延安解放区版画家两股力量合力书写的。彦涵是延安解放区版画元老级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版画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研究并重新评价他的版画成就与实际地位,特别是他的作品和时代的关系,对于梳理中国版画史和美术史,以及面对新时代中国版画的发展前景与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彦涵的版画作品,就是中国现当代版画史和生活史的缩写版、精装版。

【艺术大家彦涵 版画之外的艺术创作】

作为中国最著名、最具时代精神和最有成就的版画家之一,彦涵的成就不止于此,油画、中国画(彩墨画)、书法等方面他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带有“版味”的抽象“彩墨画”

中国画方面,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时,彦涵跟随潘天寿先生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画的技法。正式开始国画创作始于1973年为国际俱乐部、北京饭店创作的一批山水画,当时被称为带有“版味”的中国画。不久,彦涵被打成“右派”,期间创作了大量包含鲜明现实意义的作品。

80年代以后,中国画渐成彦涵主要的创作手段,题材上还是以山水画为主,主要代表作品有《交河故城》、《火焰山》、《奇峰秀水》、《天山》、《江城》、《山山水水》、《日落归帆》、《雁荡山》、《一线天》、《大瀑布》、《高山流水》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艺术家气质中的浪漫激情、同时也可以看到他承袭了源于生活的创作方法。

IMG_278

《迸裂》 彩墨画 2004年

IMG_279

鲁迅小说插图墨稿 纸本水墨 1975年

到了90年代,彦涵的中国画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创作了一大批以几何形式构成、形象全面抽象化的“新国画”,代表性作品包括《横眉冷对千夫指》、《缠绕》、《硬骨头》、《迸裂》、《别扭》、《架构》、《天目》等。对于这些作品,为了避免在概念上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彦涵将其改称为“彩墨画”。

完成了由写实到抽象完美过渡的油画

油画方面,彦涵早年学习期间就接受了现代艺术的启蒙,并且掌握了油画表现的技能。1950年代,彦涵开始重新拿起油画笔进行创作,只是不久就被打成“右派”,随后的二十多年间,艺术家的“油画梦”一直没有实现,直到1979年,彦涵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油画创作。风格上,艺术家完成了从写实的现实主义到抽象的现实主义过渡,代表作品包括《曲柱》《迸裂》《天目》《缠绕》等。

IMG_280

《眼目》油画 70×80cm 1999年

IMG_281

《四面八方》 80×79cm 2006年

一幅书法其实就是一幅很完美的画

彦涵先生不仅是位享誉世界的版画大师、风格独特的国画家和油画家,同时也是位书法极其精妙、颇为世重的书法大家。彦涵的书法特别讲究笔法、墨法、章法,在恪守传统法书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将刻版时练就的刀凿金石般的笔力,以及中国画的意境融入其中,从中寻找时代与自我性情的结合点。彦涵认为:“一幅书法作品,其实就是一幅很完美、意境很深的一幅好画。”

IMG_282

《彭德怀将军在抗日最前线》 木刻 1941年

IMG_283

《刚刚摘下来的苹果》 版画 34.5×47.3cm

【结语】纵观彦涵近百年的艺术人生,从年轻时代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到中年作品抒发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直至晚年对抽象表现语言的不懈追求,历经了一个巨大的艺术语言与风格上的跨越,同时也实现了艺术人生的超越。这在同年代的前辈艺术家中实属罕见。今天,我们弘扬彦涵先生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艺术精神,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延续鲁艺精神的艺术家,更是为了让后起的艺术学子看到艺术家如何有效驾驭自己手中的艺术,千方百计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去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人生奉献出理想的光和热。

来源:雅昌艺术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