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价

在当代中国,一提起画家彦涵,人们便会自然想起他那气势磅礴、雄浑粗犷的版画,都知道他是驰誉中外出类拔萃的木刻大师,至于他在彩墨画方面的高深造诣,独创一格,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说起彦涵的彩墨画,这并不是一般意义的中国画。它是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写意的、半抽象乃至抽象的画作。

这些画作,追求流畅而自由奔放的即兴情趣,令人感到有如生命在搏动,是主观意趣的抒发,是画家感情的宣泄,有如音乐的流溢,彩墨的交响。它使具象与抽象达到和谐的融合,令人有所感,有所悟,触目动情,震撼心魄。

彦涵这些异乎寻常,不同流俗,进入到更新层次的画作,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急剧变化的运动感,是作者审美观念的自由展现。它“不仅继承了中国的遗产”,而且在“为未来的世纪寻找和创造新的东西”。所以,欧美的评论家有一种见解,认为彦涵的画给观众留下了“中国艺术新倾向的概念”,称誉他是“中国人民历经变革中的一位革新艺术家”、“中国新时期的新潮流画家”。这些议论,确实比较客观地评论了彦涵彩墨画的独出和它在中国彩墨画发展变革过程的位置。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彦涵在杭州国立艺专迈出了他艺术生涯的第一步。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毅然投奔延安,接触了当时最新的艺术活动。尽管他的艺术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但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能坚韧不拔地,不断运用革新的艺术语言,去描绘中国人民的思绪与生活。现在到了晚年,他在从事版画创作的同时,又兼事彩墨画,并且像对待后期的版画一样,他对彩墨画也作了新的探索。

彦涵新作的特点是奇正相兼,意识与偶兴的结合,以现代人的情感来驾驭传统的技法,运笔泼墨,挥洒出中国意味的抽象表现的画作。它以对黑白块面的对照,原色素的强烈反差,结构的分解与组合,线的直曲强弱等的任意处理为特征。这里不仅表明彦涵继承了中国书法、木刻、剪贴的传统并熔铸于创新之中,而且与当代世界上美术发展的新潮相呼应。

他在艺术创作中,以黑与白作为他作品美的灵魂,作为贯通他的版画和彩墨画的精髓,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形式与风格,自成彦涵绘画体系。他的版画与彩墨画,有异有同,各具特质,单看各具风采,合观相映生辉。为了适应他独特艺术意趣的表现,他创造了具有个性特点的艺术语言,达到白情黑意、以素为绚;使雄浑、博大、粗犷、强烈成为他艺术的突出特点。画如其人,这也正是他个人气质的表现和反映。

一个画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境遇的变迁,修养、认识、感情、心态、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面貌,是事物发展的正常现象。彦涵由过去侧重现实生活的反映,偏重于写实的画风和情节性的构思,而一变为写意性、装饰性和象征性甚而抽象表现的画风,也正是实践着他个人在艺术上的意愿:“不去重复别人,也不过多地重复自己。我不愿跟着众人在艺术的王府井大街上摩肩擦背地走阳关道———那条道也许可以名利双收;我要走我的独木桥,即使在独木桥下淹死,也比在阳关道上被人踩死有价值,至少可以给后人以启发。”

彦涵深悟美学思想的整个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在不停的实践中保持着发展的势头。这种发展,从根本意义讲,它所意味着的就是更新。有更新才有发展,因此不断地探索新天地,正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彦涵不满足于表现直观现象的外部层次,而要追求“深层的美”。照我理解,这深层的美就是对对象具有的属性的概括。这或许可以和中国画论所说的“书画之妙,当以神会”有某种相通之处吧?另外,形式美也不是固定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形式美的感受,既有继承性、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变易性,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和人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而形成新的审美标准。从彦涵近期的抽象表现的无标题彩墨画,便可看出他在这方面的探索与追求。

抽象,就是无具象,虽由形、光、色、线等形式组合,却不表现某一具体客观实物的形象。它仅凭黑白的墨趣、线条的动荡,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怀思;那斑斓的彩墨,磅礴的气势,奇妙的幻相,生动的形式,虽已不是再现可见的外部世界,脱离了形象的外貌,却充分地反映了对象内在的构成因素,并成为彦涵表达内心冲动的极为和谐的外观形式。欣赏这些“意与灵通、笔与冥运”而变化无穷的抽象表现的彩墨画,会使人感到,这些画作不仅很有力度,更有激动人心的丰富内涵,具有很强的艺术个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呈现出的种种美境,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已逾古稀之年,被誉为“超越同时代人的老延安”的彦涵教授,至今仍能尽情拓展和创造美的领域,这是他绘画发展历程的又一飞跃,令人钦羡,令人仰慕。他近年的这些画作,已经达到随心所欲,直情径行的境地,郑板桥曾有诗道:“画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用来评价彦涵的彩墨画,按诗本意尚不能完全恰切,但如果解为虽无具象却有真魂,也许会使人更易理解彦涵彩墨画的独绝之处吧。

来源:CNTV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