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国传统绘画人文积淀最为丰厚的江苏大地上,崛起了以傅抱石、钱松嵒为首,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中坚的新金陵画派。以他们五人为主体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在60年代初,创造了跨越六省的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既实现了以中国画这一古老画种反映新时代现实生活的命题,又实现了中国画笔墨语言与时俱进的丰富发展,他们冲破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双重干扰,走上了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相契合的创作道路。注重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并力求用变化了的笔墨形式予以传达和表现,产生了一大批既具民族特色,又富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的作品,给江苏的国画创造了辉煌,与长安画派携手称雄于当今中国画坛。由于江苏画派和其他地域性画派的活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
“新金陵画派”的整体风格是文人画艺术传统与现实生活相契合,清新的生活气息与灵性的笔墨相交融,以秀美、柔美为主调,而秀中有雄、柔中带刚,以传统笔墨为根基,同时不拒绝吸收外来技法,如西画的色彩、构图法等,而且能不露痕迹,十分自然地融入到中国民族绘画传写性、倾泻性、书写性三者辩证统一的“写画”美术体系中。
傅抱石(1904-1965年)祖籍江西新余,是20世纪著名中国画家、篆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1959年与关山月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为他带来很高的声誉。傅抱石于60年代开创了“新金陵画派”,享誉中国画坛。他一生创作了近3000件绘画作品,由他独创散峰笔法的“抱石皴”,在绘画语言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一个典范。其代表作有《万竿烟雨》、《丽人行》、《西陵峡》、《天池飞瀑》等。
钱松嵒(1899–1985年),号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他和傅抱石一起为创建“新金陵画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继傅抱石后第二任江苏国画院院长。作品以山水著称,喜游历,注重外师造化,并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致力创新,形成了浓郁清新的艺术风格。其创作抓住三要素:整体气势、地方特征、时代精神,作品中饱藏了画家炽烈的爱国热情,笔下的岩石、古树、流水、舟桥都成了“人”的化身,焕发出生命活力。著述有《砚边点滴》、《田头隅语》等。出版专集、选集、画辑15余种,代表作有“红岩”、“常熟田”等。个性面貌明显,用墨丰富,用线凝重,富于变化,苍劲浑厚而不失清秀,题材政治色彩浓重。
宋文治1917年生于江苏省太仓市,曾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江苏省文史馆副馆长,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他广泛师承,博采众长,创作了《江南春潮》、《庐山飞瀑》、《黄山云》等许多作品,作品隽秀清新,传统技法和现实写生得到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完美的艺术融合,丰富并发展了传统绘画的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用传统笔墨表现了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同傅抱石、亚明先生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而享誉海内外。早在1963年钱松嵒为宋文治画集撰写的序言中,就评价他的作品“清新隽秀而不纤佻,隽秀中又有苍沉,用笔、用墨、着色、构图等多见巧思”。这一评价应该代表了那一时期美术界对宋文治的看法。进入晚年的宋文治又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泼墨、泼彩和勾勒、皴擦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画面氤氲弥漫,色彩斑斓,作品在保持清新笔调的基础上,更表现了宋文治独特的艺术构思以及对色彩的大胆运用,使“宋家山水”的面貌进一步得以确定。魏紫熙,1915年生,河南遂平人。著名山水、人物画家。1957参与江苏国画院的筹备,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亚明(1924-2002年),合肥人。1945年毕业于淮南艺术专科学校。“新金陵画派”的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早年曾任美术记者、编辑、主编及画报总编,长期担任江苏省美协主席、省国画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等职,曾隐居太湖“近水山庄”,深居简出,苦心研艺。亚明主张“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他提出国画去向应是立足继承民族文化传统,面向生活,融汇外国美术之精华,以促进其艺术的不断拓展。亚明艺术之作既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延续,又溢满着新的时代风采。亚明大量作品曾先后赴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多次应邀赴东南亚、美洲、欧洲、澳洲等地进行友好访问和开展文化交流工作。出版《亚明作品集》、《亚明世界风情录》、《亚明黄山集》等画集近十种。
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显文,1915年1月生于河南遂平,1934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师。任教于河南中、小学 。1938年后,于河南、湖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1946年主办《河南民报》之《美育》副刊 。1949年后,相继于南京文工团、南京美术工厂、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工作 。历任江苏国画院画师,兼徐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人大代表 。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