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画家魏紫熙的艺术特色

他人物、山水皆擅,绘画功力深厚,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他主张“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画作中不乏哲思与诗意的存在;他就是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魏紫熙。

魏紫熙(1915—2002年),原名显文,1915年1月生于河南遂平,1934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师。任教于河南中、小学。1938年后,于河南、湖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主办《河南民报》之《美育》副刊。1949年后,相继于南京文工团、南京美术工厂、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工作。历任江苏国画院画师,兼徐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人大代表。六十多年来的艺术生涯当中,举办过十多次个人画展,有大量的作品,文章发表,获奖,被国内外各大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收蒇。出版有《魏紫熙画集》、《魏紫熙画辑》、《魏紫熙山水画集》、《魏紫熙人物画集》、《魏紫熙山水画谱》等画册。

魏紫熙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十分重视传统渊源,常以书法入画、骨法用笔,把握“墨分五色”的技巧,往往集正、侧、逆、散锋等笔法于一体,苍润并举,刚柔相济,轻重徐疾、转折顿挫兼有,勾、擦、皴、染一气呵成,奔放激情宣泄于画纸,因此具有较强的笔墨表现力,被誉为“一笔连贯之法”。在山水画的具体皴法表现上,魏紫熙融合了大小斧劈皴、雨点皴和“抱石皴”等技法,笔力遒劲,墨气明润,技法娴雅,同样具个人风貌。

在表现大自然的秋景中,魏紫熙也善施暖色,如以朱砂、朱磦等代替墨点,在峰壑丛林中层层点染,为古人所罕有(此举亦不同于李可染先生的层林尽染表现方法)。以阔笔飞云画法表现烟霭云海,气势磅礴,宛若吞云吐雾,传统功力非凡,此举也不曾见前贤所为。在具体画水时,魏紫熙除了汲取南宋大家马远的表现手段外,还融入了西画艺术对光影的处理技法。所有这些,表现在画作上则沉雄稳健,纯厚凝重,气韵生动,意境隽秀深邃,可谓艺术魅力感人、独标一格。

20世纪50年代起,魏紫熙在“笔墨当随时代”等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创作了《南京梅花山》、《温课》、《风雨无阻》等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精品佳作。其作品用笔道劲严整,墨色清润明丽,气势宏大,苍秀齐出,情景交融,别出新意。《黄洋界》是魏紫熙的代表名作。1975年魏紫熙到江西写生作画,跑遍了井岗山的山山水水,描绘了众多井岗山周边地区的革命历史景点,其中以黄洋界为题材的画作就有多幅。该画采用仰望的视角表现黄洋界险峻的山势,高远、深远兼具,气势磅礴。前景山腰松林茂密,郁郁葱葱,山谷间云海翻涌,水气氤氲。画面上层以大面积朱砂表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火红秋色。

70年代后,他把艺术探索的目标转向山水画创作。其山水早年宗法“四王”,追师清湘、梅清诸家,对南宋刘、李、马、夏四家,也涉猎颇深,有传统功夫,又注重新意。笔下所绘的老松、长瀑、峰峦、房舍、舟楫,多有元明以来诸家的踪迹;笔墨凝重质朴,章法灵活,不露锋芒;画风苍秀齐出,刚柔并济,婀娜中见刚健之气,婉媚外显遒劲之韵。

魏紫熙在绘画艺术道路上,早年曾经受到赵望云、张大千等现代名家影响,传统人物画兼取中西,博采众长,深入现实,追求生活之美,由衷地表达个人心声。所作注重艺术写实效果,造型准确典雅、墨色相融,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时代气息浓郁;而山水画则由清初画坛“四王”入手,由此追溯宋、元诸家,尤得范宽、燕文贵、“南宋四家”、石涛、梅清、傅抱石等古今名家之绘画精髓。他始终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弥补自身不足,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图式和笔墨特色,为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与生机活力。

魏紫熙以山水画名世,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他崇尚“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这是他的信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一个正确的理念才能导致正确的行动和实践,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可能结出无愧于时代的硕果。魏紫熙的作品一直沐浴着时代的阳光。魏紫熙的山水画特征有如下几点

首先,确立了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闲情逸致式的陶冶,人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萧条空寂与静穆平和。圣者说的“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顿悟圆觉,以终成情性。这种以山为乐、以水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确立,这种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者文化的一种精神,是素朴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魏紫熙在中国山水中找到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中国哲学的内涵。

其次,魏紫熙确立了愈小而大的意蕴之理。中国古典最为重要的一个美学命题是愈小而大。我们在古典分析时指出的超以象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美学品德,就是对愈小而大这一命题的艺术理解。它让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情境中知觉物我合一、象于无形的一种特殊的大象与大音,若说中国画的感动,最大的致因莫过于此。

最后,确立了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任何一个画种,要想独立于艺术之林,在语法结构上满足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要求。即必须借助复杂的视错觉结构实现自然物象的简化。青绿山水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方面它让绘画从宫室壁画的人事为用、宗教理说中解脱出来,让山水不再成为人事宗法的环境与陪衬,成为主要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在表现语言上第一次为山水画定立了法度规则,系统地在构图、设色、树法、石法、水法、笔法、论说上进行了建树。应该说系统的有学术的山水画认知从这一时段起才真正进入了广延与深刻。

魏紫熙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以超长的思维,非凡的想象,俯瞰的视觉,对云海、群峰、松石等特殊景观给以精确的描绘,一边勾一边皴,逆笔中锋,先勾后皴,灵活地表现出山石的质地和细部结构,勾皴并举,用笔繁复紧密,在色调上擅长使用赭红色和朱砂红,这种赭红和朱砂红,色彩靓丽,可以干湿交替,多层积染,层次分明,十分厚重,画出了山势险峻、雄伟峭拔、气势磅礴、云海苍茫,气象万千的壮丽美景。

生活之美是魏紫熙终身追求的目标,在这种美的追求之中,感受是第一位的,一切表现手法都得服从于对生活的感受。他对人物画意境的追求完全是中国式的,但却全然不同于古人;构图与造型吸收了西洋画的某些优长,但他始终扎根在中国画的传统之中。魏紫熙人物画沉稳厚重的线描、典雅的造型,色墨并重的风调,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也不是传意义上的民俗民风绘画,它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气息,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物画的巨大成就。当人们品味着魏紫熙人物画时,都有强烈的时代再现之感,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将生活中的甜美奉献出来,令人憧憬,催人奋发。只有那个时代才能产生那样丰富的作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