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字树庵,号海村,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书协副主席等职。喜欢书法的朋友,对刘炳森老师自然不会陌生。
刘炳森老师自幼喜欢书法,11岁的时候,就已经小有名气了。在1957年的时候,年仅19岁的刘炳森凭借过人的书法表现被当时的“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社员。值得注意的是,他是当时年纪最小的社员。
刘炳森老师的影响力有多大?
这么说吧,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刘炳森老师的书法可以说是遍布整个北京城,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他题写的牌匾。那个时候,老百姓确实喜欢刘炳森老师的书法。
另外,由于刘炳森老师的隶书标准且规范,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入手,很多书法爱好者都跟在他后面效仿学习。在那时的书法爱好者的心目中,刘炳森老师算得上是真正的书法大师,一度享有“当代隶书第一”的美誉。
现在年轻的朋友,对刘炳森老师可能不那么熟悉了,可是你知道吗?现在我们电脑里的“华文隶书”,就是采用刘炳森老师的隶书汇编而成的。
刘炳森老师的书法,真的是影响了一个时代。
时间不断向前,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书法也是同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渐渐不再推崇刘炳森的隶书,甚至成了“俗气”的代名词。
“他的隶书,虽然工整规范,但是少了一些古雅气息,呆板无生气,不可观,更不可学。”很多人这么评价刘炳森的隶书。
刘炳森老师的隶书到底好不好呢?客观的说,如果用现在的书法审美标准的话,确实有点跟不上趟。
中书协成立之后的这几十年,随着喜欢书法的朋友越来越多,再加上书法教育工作越来越专业,大家的水平越来越高,涌现出来一批又一批的书法高手。单就技法这个层面上讲,确实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
其实,大家也别光说刘炳森怎么怎么样,很多老一辈的书法家都面临着不再受欢迎的尴尬。别人不说,咱们就说欧阳中石先生吧,作为老一辈的知名书法家,现在再看他的作品,您还会发自内心地说一句“非常”喜欢吗?
个人看来,凡是带有审美性的东西,都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局限性。不光书法如此,别的领域也是一样。以前流行的服装款式,现在可能早就落伍了。以前红遍全国的一些流行歌曲,现在再唱,多少会有点“口水歌”的意思。
刘炳森老师曾经说过:“老百姓喜欢我的书法,这就行了。”放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说,曾经有人喜欢刘炳森老师的书法,这也就足够了。
时间仍然在不断向前,站在今天的我们,不能过于片面地用现在的审美去评判过去和将来。说不定,下一轮被淘汰的,就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