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凌晨1时48分,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崔子范先生在山东省莱西市的家中逝世,享年96岁。
画界普遍认为,崔子范是承齐白石一脉取得突破性成就的花鸟画大家。他将童趣、稚趣、拙趣之高境界有机自然地融入创作,并大胆以原色代墨,以亮色分块面寻找出一条境高趣雅的新面貌和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备受社会盛赞。
本刊在获悉崔子范先生去世的消息后,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崔老的得意门生、天津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刘荫祥,请他谈了师从崔子范的前后过程,以及他在求学过程中与崔老之间结下的深厚的师生情谊。
刘荫祥说,自己拜崔老为师的时间并不早,是1997年正式拜师的,但他关注崔老的作品却是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之前,刘荫祥一直在临习齐白石的作品,虽然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临了齐先生的作品很难走出来,不知道今后该怎么画。一味的相似肯定是不行的,但如何向前走,往哪个方向走,刘荫祥却是苦思不得其解。
1982年春的一天,刘荫祥去北京出差,他又习惯性地来到北海公园,因为那里经常举办画展。就是这次北海公园之行,让他有了意外的惊喜,他第一次看到了崔子范先生的作品。刘荫祥说:“当时,我一下子就被抓住了,心里的愉悦是用语言难形容的。我知道了,这就是我一直想要寻找的感觉,这就是我努力想要寻找的方向。”他本想多看看展览,可惜因为回程票都买好了,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展厅,但在心里,他牢牢地记住了崔子范这个名字。
回津后,刘荫祥就开始到处寻找崔子范的作品资料,仔细研究他的作品。1984年,崔子范先生又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展览,这次刘荫祥是有备而去,他仔细观看了每一张作品,并把每一张的构图都抄下来,把当时的印象和感想也记录下来。看了一整天还不够,当晚他就住在北京,第二天又看了一上午,感觉收获很大。1985年,崔子范先生的第一本画集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荫祥特意买来一本,如获至宝。他天天翻看,把对每一张作品的观感、想法都写下来,还把平时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剪辑下来的崔子范画作的也粘贴在画册上,合成一本专辑,仔细研究。刘荫祥把那本画册拿出来给我们看,他对我们说:“对崔先生的作品,我可是下了大功夫的!”确实,画册很有些年头了,虽然封皮保存得还算完好,可内页由于翻阅太多,纸张的锁线都开了。每一幅画旁边的空白地方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那都是当年刘荫祥研究崔子范作品时的心得体会。刘荫祥求艺之刻苦和用心,令我们非常感动。
刘荫祥向笔者展示崔子范出版的第一本画集,几乎被翻烂了的画集空白处写满了刘荫祥当年留下的心得体会
刘荫祥向我们介绍了拜师的经过。1997年,著名画家周韶华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展馆举办展览,到刘荫祥家坐客。他看了刘荫祥的一些作品后说:“你的画很有特点,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吧。”刘荫祥不知周韶华要介绍的这位老师是谁,当他听周先生说这位老师就是崔子范时,不禁大喜过忘。他作梦都想当面请教崔先生,可惜不知怎么认识,没想到机会就这样到来了。第二天,周韶华就把崔子范的电话给了刘荫祥。刘荫祥既兴奋又忐忑地给崔子范先生打了电话,电话那端传来亲切的声音:“你过来吧!”不久,刘荫祥就到了崔先生位于北京紫竹苑的家。
刘荫祥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他说:“崔先生的家在六层,房子并不大,是文化部分给的房子。画室不大,很普通。崔先生当时已经83岁高龄了,但他身材高大、硬朗,精神饱满,性格爽快,是典型的山东大汉。他操着胶东口音,说话不好懂,我夫人原籍山东,她在一旁给我做翻译。”崔子范先生仔细看了刘荫祥带去的一些作品,看后很高兴,鼓励刘荫祥就这样画。刘荫祥说:“崔先生告诉我,画画要注意四个气象,分别是:气氛、气势、气质、气魄。前二者是指画面,后二者指画家的修养,这四点一定要注意……”崔子范先生说:“画面的形式感很重要,但又不能只一味地从形式感出发,要画那些能抓住人内心的东西。太重形式感,就过于概念化了。表现不同的东西要用不同的笔法。比如画竹子,不同的部位笔法就有不同:‘竿如篆、节如隶、叶如楷、枝如草’,画不同的事物就要作不同的分析。”崔先生还说:“画画不是画,而应该是写画。书写有情趣了,哪怕是一条线,别人也会欣赏。我认为,‘意象’并不是只指单个的形像。如果一幅画中有具象有抽象,两者结合在一起,也应该是一种‘意象’。”崔先生对刘荫祥的作品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令刘荫祥受益匪浅。
从那之后,只要没有特殊原因,刘荫祥每年都要带上自己的作品去看望崔先生。崔先生平易近人,而且心胸开阔。他对刘荫祥“师心不师迹”的作法很赞赏,他说:“你是学我而不临我,这样好。还是这样画自己的东西好!” 有好的作品,他就大加鼓励,在看见刘荫祥画的青蛙后他说:“对,这样画很好。你画的青蛙比我画得好!”他看刘荫祥画的金鱼,说:“咦?你这样画?这样也挺好。”看见刘荫祥画的慈菇草都是短茎,甚至不画茎,崔子范说:“你这样处理不错。”后来,崔子范也把这种画法吸收到自己的画面中,展示出他虚心研究,永不满足的学习心态。有一次,崔先生看了刘荫祥画的蝴蝶兰,高兴地说:”过年的时候,朋友送给我许多蝴蝶兰,我也画了很多次,可总觉得不成功,没想到你给画成了。好好画吧,你画出来了,我就不画了。”崔老就是这样以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进步。
崔子范先生不仅在绘画上关心学生,对学生的发展道路也热心指点。2007年,刘荫祥再次去看望崔先生的时候,崔子范对刘荫祥说:“你也快70岁了。70岁到80岁是画家的冲刺阶段,这个年龄段非常重要。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你,就看这几年的努力了。我觉得你应该做一个规划,十年太长了,做一个三到五年的规划吧,做什么,怎么做,要计划好。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也做规划,做一到三年的规划……”那时候,崔子范先生已经92岁了,可他依然勤奋不辍,让刘荫祥至今难忘。
给刘荫祥印象最深的,是崔子范先生的学习精神。崔先生一生热爱绘画,钻研不辍。那么大年纪了,绘画上又有了极高的成就,可崔子范先生从没有停止过学习。刘荫祥去看望他,他经常告诫刘荫祥要多读书,他还经常找出艺术杂志上的艺术评论绘,让刘荫祥当场细读,然后说出读后的感受和想法,听完学生的,他再谈自己的想法。崔先生就是这样,既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又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是互相探讨。
每年的五一节过后,崔子范先生都要去莱西的老家住半年。老伴怕他年纪大了来回跑对身体不好,不同意他回老家,他就对老伴说:“小妹呀,我要画画,不能离开生活呀。看了那些花花草草我才有灵感呀!我时间不多了,我想多画一点画呀!”九十多的老人,叫八十多岁的老伴“小妹”,崔先生那年轻的心态、幽默的话语、好学的心态,令刘荫祥感受极深。
崔老在绘画的意识上是非常年轻而时尚的,他一生保持着吸收学习的状态,从不满足于现状。有一次,刘荫祥问他,为什么把鸳鸯画得那么红?崔先生说:“鸳鸯还是那个鸳鸯,我只不过给它换了件衣裳。”他还告诉刘荫祥:“画画要注意大感觉,比如春之绿,夏之红、秋之黄、冬之白,这都是大感觉。把握住大感觉,才会不为小处而拘泥。”
总结崔先生的绘画艺术,刘荫祥概括了以下几点,他说:“首先,崔先生的作品喜用粗笔大墨,不拘泥小节,打破了齐白石精中有细的绘画方式。而且他喜欢画事物的局部,甚至比齐白石所画的局部还要小。这种大笔墨小局部的手法,是他独创的。第二,崔子范的画习惯于满构图,画面极富张力。再加上他浓烈到极致的色彩,给人极强的冲击力。这也是他的明显特点和特征。第三,崔子范用不加任何修饰的线条纵横驰骋、直抒胸臆,这是惟有书画大家才敢于做、才能做到的。他摒弃了所绘物象的细微变化,而是把物象当作绘画符号,通过不同位置的安排和摆放,使画面富有气韵和节奏,为大写意花鸟画开辟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崔子范的作品开启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篇章,所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花鸟画巨匠。”
刘荫祥说:恩师离去的很突然,后事处理得也很低调,他没有来得到莱西祭悼,心情很难过。他在博客上撰文悼念恩师,并写下挽联:“画界泰斗,人生楷模”。(本文将刊于7月1日出版的《画讯》)
来源:博宝艺术网 作者:柳河 徐庆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