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曾问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黄苗子这一生最看重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朋友!我这一辈子得到过最大的益处就是朋友。我是靠朋友的帮助,才有了一些学问。”朋友是黄苗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廖冰兄、丁聪、启功、黄永玉、黄胄、韩美林……单是美术界已是胜友如云。黄苗子是如何收获毕生至宝的朋友的呢?
我的书库就是你的书库
黄苗子16岁发表作品时,黄永玉才5岁。黄永玉22岁时认识了33岁的黄苗子,当时黄苗子收购黄永玉的木刻画,帮助黄永玉走出了生活窘境。从此他们有了几十年的交往,成为了终身知己。青年时的黄永玉经常向人请教,向人借书,可有些藏书丰富而爱书如命因之“特别小气”的人,却并不乐意借给他。而黄永玉每次找黄苗子借书,黄苗子从没有拒绝过,对他都是门户开放,大方慷慨,甚至主动地推荐奇书给他,送书给他。黄苗子有次对黄永玉说:“我的书库就是你的书库,要什么借什么,要什么给什么。”黄苗子珍藏的很多速读书卡片,也不吝借给黄永玉,一借就是三月半年,任抄任用。黄永玉至今都敬佩不已:“和苗子兄的交往真是珍贵难忘,他对人都是那么从容温润,他是一道清流绝响。”
自古就有文人相轻、同行冤家的说法,还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谬论,总之无不教人自私保守、自封防备,对同行搞资料封锁、挟技自珍保密。而黄苗子处世洒脱大方,能以开放包容共享的心胸与同行交流,毫不保守地将自己珍藏的图书资料敞开于人,让“奇文共欣赏,快乐齐分享”成为同行交流的准则和习惯,舍得无偿分享给黄永玉,这怎能不让人感怀钦佩!
许麟庐下的是一辈子的苦功
黄苗子和许麟庐有着近半个世纪的交情,两人经历苦难的时候在生活上相互帮助,在艺术上更是难得的相互欣赏。有一次,一位青年画家口出狂言,说‘许麟庐的画易学,三四笔便是兰草,一两撇便是竹子,我正在这方面用功,三几个月,我的画就可以在琉璃厂见咧’。黄苗子在报纸上看到这些话后,不禁为这位青年画家捏一把汗,同时也想为老友鸣不平。于是,黄苗子写了一篇《下手风雨疾》的文章,他在文中说:“我真想奉告这位青年画家、这位老弟,许麟庐的‘三四笔’‘一两撇’是要花一辈子苦功夫的。你想走捷径,三几个月,没门儿……”青年画家看到后,心中不禁愧疚万分,连忙致信许老和黄老表示歉意。
黄苗子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所以他能够在许麟庐被青年画家轻蔑时,挺身而出,为老友仗义执言,说句公道话,同时也以十分友善的态度,对狂傲的青年画家称之以“老弟”,极尽长辈责任和义务,给予其善意的提醒和真切的劝告,促其改过改正。这样一种既能立人达人,也能诲人救人的态度和做法,彰显崇高的人格魅力,让人由衷地信任和敬重。
拔一毛而利天下,何乐而不为
20世纪90年代,黄苗子从澳洲回国后,第一时间来到广州探望好友廖冰兄,很多人争相通过廖冰兄向他要字要画,在美术圈内,向名人讨要字画被称作“拔毛”,廖冰兄笑着对黄苗子说:“你一从澳洲回国,大家都争着拔你身上的澳大利亚纯羊毛呢!”黄苗子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何乐而不为!”于是,黄苗子在廖冰兄那儿小住的几天日子里,每天清晨6点便起床写字作画,待廖冰兄发觉,黄苗子当天写的字画已经堆了一桌一地,廖冰兄称赞他有情有义时,黄苗子笑呵呵打趣:“我是在鬼画符呢,大笔一挥,轻而易举!”得到字画的人无不被其厚道人品所感染。廖冰兄的女儿廖陵儿在一次回忆中说:“对于索字索画要求,黄老一生都在娱己并乐人,从不推却。他是一个真正懂得舍得智慧和快乐生活的人。”
要想人缘好,舍得少不了。舍得付出,舍得给予,是一种爱人、成全他人的行动,是一种心灵富足的幸福。黄苗子做事情往往善于为别人多想,所以能够不在乎自身得失,从不拒绝索字索画要求,并能以极其快乐的心态去写字作画,尽力满足大家的要求。生活绝不会亏待舍得付出的人,给予别人快乐,自己也才能快乐,成人之美也是成己之美。
把老猫变老虎,爽歪了
黄苗子年老住院,刚住进去人们都毕恭毕敬。但他很快就以自己的幽默谦和,让大家跟他亲和起来。黄老每隔一天做几个小时的肾脏透析,但他脸上很少显出难受的表情,护士都心疼了,他却跟她们开玩笑:“没事儿,我是特殊材料做的。”和其他老年患者不同,虽然躺在病床上,但黄老却“该看书看书,该画画画画”,兴起时还会为护士画上一幅肖像画。许多护士喜欢工余陪他说话,有人还顺便“整蛊”他一下,捏他鼻子逗他玩。更有“胆大妄为”者,趁他熟睡之际,抓起毛笔在他额头上画个“王”字。黄老发现后不仅不以为忤,还得意洋洋地说:“把老猫变老虎,爽歪了!”一位护士赞叹说:“他是个不想让别人悲伤的人、老是希望带给别人欢乐的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随和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修养,做到随和的人,必定是宽宏大度、豁达潇洒的人。随和之人,到哪都有人喜欢,都能与人和谐相处,成为朋友。黄苗子身患重病,在医院却能乐天达观,随和待人,令人敬佩。交际中的随和就是顺从众议,不固执己见,不斤斤计较,回归最简单、最平淡的生活,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名士风范。
黄苗子一生广交朋友,都是用心在交朋友,用感恩的心去为人处世。
正如他在《画坛师友录》中所说的:“生平所受师友之恩,如恒河沙数。”他的崇高交际风范,值得我们学习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