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对艺术的执念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这首《送别》我在初中时参加合唱队的时候唱过,当时只知道歌名叫送别,讲的是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却不知原来《送别》的作者是李叔同,是当时李叔同的好友许幻园来给他辞别时,心中感触写出的词。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一。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对于一个这样的才华横溢的人,他的人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因母亲去世而远赴日本,在日本结婚生子,却在结婚的第11年不知什么原因遁入空门,普度众生,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我不知道李叔同的内心世界所想,可人在每个时期的或许随着环境,或许随着经历,心中所想总会改变。丰子恺认为他的老师李叔同出家是必然的。

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他觉得他的老师不是我们这些常人所能比的,老师的精神更上一个层次,老师的心也比我们宽广。

其实看李叔同的一些故事,也不难发现李叔同的内心其实有些偏执,也可以说是为了艺术偏执。他希望将艺术传播,将艺术传承,将艺术守卫。艺术是他心中的执念。

在日本期间,本身有艺术的他不仅勤奋好学,也刻骨严谨。他认为学一样就要学好,做一件事情也要做好。在学习钢琴时,因为手指距离短,他可以动手术将手变长,从而学习钢琴,从而将钢琴介绍到中国,让钢琴的艺术在中国推广。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与他相恋11年,却最终还是抵不过李叔同对艺术和灵魂上的信仰,可以想象出日本妻子心中的悲苦。可该怎么说?如没有李叔同的出家,李叔同的人生便不能算是圆满,只是说这世间,有人悲苦是为了成全另外一个人。

从李叔同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追求人生的圆满境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的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李叔同一生有三个过程: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对他的一生,赵朴初居士有诗为证: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作品赏析

IMG_260

IMG_261

IMG_262

IMG_266

IMG_269

IMG_270

IMG_271

IMG_272

IMG_273

IMG_274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