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长亭: 李叔同的油画珍品

2018年适逢弘一法师(李叔同)出家一百周年纪念。去年12月7日,其在东京艺术大学的毕业自画像(油画)成功复制回国,在泉州公开对外展出,成为研究我国早期油画发展情况和缅怀弘一法师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基于弘一法师与日本和泉州的渊源,同时为了纪念弘一法师在艺术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留日泉籍艺术家吴达新特别邀请中日文化交流协会出面担保,向东京艺术大学借出该校所藏“李岸(李叔同)毕业创作自画像”原作,邀请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宫回正明临摹复制,在福建省佛教艺术交流促进会的鼎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李叔同(弘一法师)自画像临摹工作。这幅临摹作品采用最新前沿复制技术,以1∶1.1比例复制,使用的油画原料与原作同时代,并且采用先进的数码技术,不仅有原作的风貌,还融入了新时代的内涵。

IMG_256

出家前的李叔同着戏曲服饰像

弘一法师年轻时曾取名李岸留学日本,在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自画像》现藏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是李叔同毕业时留给母校的唯一作品,也是李叔同仅存于世的几件油画作品中的重要一件。

IMG_257

李叔同油画《自画像》

此作画右上角有画家“李”姓以及“1911”的作画时间的签款。画面是李叔同的正面半身像,画面光源在右上方,脸的左边为暗部。在这件自画像中,李叔同是中分的发型,上颌和下巴蓄有胡须,浓眉,小眼,头微微左倾,目视前方。面色红润,两腮偏绿色有胡须剃掉后的青色。头部及五官的塑造立体饱满。亮部多黄色点状笔触,暗部多绿色点状笔触。画中李叔同身着黑色有领呢子披风,占画面的一半,从服饰上看,作品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冬季,衣服上除主色黑色外,蓝色和红色点状笔触交叉。背景是外光树林的风景,背景近处出现在画面的是三棵大树的树干,偏紫色、黑色,树干后面,近身体处、下部露出一块黄色的草地,近景树干的间隙再往远是一排树木和树叶间透出的天空,亮部黄色、橘色,暗部浅蓝色。整个画面用色纯度高,由各色的色点多次叠加形成画面形象,色调既明快又稳重,运用的是印象派的点彩技法。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此作品与发表于中华美育会1920年4月发行的《美育》第一期中的李叔同《女》(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藏),发表于中华美育会1920年7月20日发行的《美育》第四期中的李叔同《朝》(油画,北京国立美术学校藏),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整理和研究的李叔同留日时期作品《半身裸女像》等相类似,体现了李叔同留日时期在西画方面杰出的造诣和独特的语言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这幅自画像作品还曾经具有重要的展览和学术研究记录,于1999年入选在日本举行的“近代东亚油画——其觉醒和发展”的展览活动。可以说,是李叔同西画技艺纯熟时期的作品,这幅作品可以看出李叔同通过自己的努力,深谙西法,熟练地掌握了西画的技艺,而且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在绘画创作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超越了时代的整体水准,在百年后的今天,其艺术气质和技法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IMG_258

李叔同油画《静物》

除了上述油画作品外,李叔同在艺术市场上还曾流传有一件油画《静物》,出现在北京华辰2008春季拍卖会“中国油画及雕塑·历史·主题”专场上,这件作品尺寸为40×57厘米,创作于1911年,上有签名“叔同,一九一一·十”,曾著录于《随弘一大师学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扉页)、《天津日报》(2007年11月16日13版特别报道)以及《天津文史·弘一法师圆寂六十五周年纪念专辑》(2007年版封三)。拍前估价280万元-380万元,最终成交价313.6万元。

对于这件作品,李叔同的孙女李莉娟在其2008年所写的一份手稿里面这样说道:“此幅油画《静物》,是弘祖于1911年10月所作。当时弘祖刚从日本留学回国,在直隶模范工业学堂就任图画教员。弘祖留学日本,就学于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回国后由于各种因素,油画作品创作较少,能保存至今的油画少之又少,而书法作品较多。幼时,父亲曾在家中讲述过这张《静物》,也留有照片。可惜的是,照片毁于‘文革’。大家庭分家时,这幅画也是被分割的财产之一。当时还有几幅油画,但历经几十年的时光,目前在天津发现仍存留在世的就只此一件了。

弘祖的这幅《静物》油画,从创作出来至今已经近百年了,对整个李家,甚至社会乃至国家都有重大意义,我觉得个人已经不具备保存和收藏这幅油画的能力了。希望能够通过拍卖,替这幅画找到更有条件保管的单位,最好是博物馆或者是美术馆,使它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IMG_259

丰子恺《弘一大师造像》

李叔同传世的这些油画作品已经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研究的宝贵资料。相比而言,李叔同从事文化、教育和宗教诸业绩时常为后人所传诵,而关于其在清末民初的美术活动,则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课题。

来源:石狮日报 潘梓辉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