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画荷 注重构成与肌理的研究

6月19日,由中国美协、北京美协和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寂静清凉——周思聪的荷花世界”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到7月16日。此次展览是今年北京画院筹办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的重要专题,也是纪念周思聪诞辰75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展览全面呈现周思聪后期创作的荷花系列作品数十幅,平静而又真实地向广大观众讲述周思聪最具精神化的艺术创造。

7月3日,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报告厅主讲《天游故静——周思聪的荷花世界》,与我们分享周思聪的荷花主题创作。

周思聪画荷 注重构成与肌理的研究

在周思聪的这批荷花里头,一会儿我们集中看,一直没有给大家好好看看画,它有很多肌理,这个肌理的生成,其实我们回到当年的一些美术史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那个时候以卢沉,也就是她的先生卢沉先生为首的包括她的学生都在做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就是构成的研究,以及中国画肌理的研究,为此我去专门请教了现在央美中国画学院的副院长李昂先生也是她的学生来谈这个问题,他说那个时候他们希望有一个新的力量来改造中国画,改造中国画那个时候一些固有的思维,所以卢沉先生就把源于西方包豪斯,源于现代艺术中的很构成的因素,主要是从构图角度讲,空间风格的角度讲,包括抽象艺术,包括立体派的很多东西放点儿中国画来激活中国画。

第二点,在这样的一个构图变化的同时他们希望中国画提供一些更新的肌理变化的可能性,而中国人做肌理你在回溯历史的时候,很早很早就有了,包括指画这些特殊的手段也在宋代开始就会有,包括用胶,用矾等等,而这一轮的肌理变化我个人在梳理的时候,我觉得较早地还是要到台湾的刘国松先生,我有幸前一段去美国斯坦福有一个研讨会的时候见到刘老,我就问过他这个问题,我说你玩这个游戏比如皱纸,大幅度地做肌理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还是你前面还有人,当然他给我的回答还是我玩得比较早。那么回查历史在1952年我们就能找到刘国松先生非常重要的作品,而那个阶段性的作品很有意思,多说一句,是被另外一个对中国很快有恩的研究学者苏利文先生当年在斯坦福教书的时候购入了斯坦福大学,我这次有幸也见到了那张画。这个肌理的过程很有意思,我们会看到五十年代台湾就在做,我们前一段做了一个,我们北京画院当过领导的邹亚先生的展览,好像我没记错的话是1962年前后,我看到了邹亚先生也开始皱纸,也就是说文革前期的时候中国很多艺术家也开始研究,当然后面我们看到的比如说很多叫丁少光等等这些做肌理的游戏,有机会我们可以把这些连起来再看一看,但是这种东西终归是个技术,中国人对终归是个技、是个招,在中国画中大家也都画,在中国画的大体系里头这些招是可以用的,但是千千万万不要让这个招你画的核心给遮掉了,现在很多作品我们看着薄,很容易被消费,看着真好真新鲜,看几天就看腻了,这个艺术家突然一下爆红,转眼消失的艺术家是很多的,就是这个招很容易被我们消费,就像我们看万花筒一样,我们看到的开始万花筒是很兴奋,为什么叫万花筒,千变万化,我们可能看上几分钟就烦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那就是三个三棱镜,反复地去变它的整个的逻辑,虽然花细节不一样,但是它的逻辑是很容易被消费掉的,所以万花筒式的艺术家,基本活不长,在这样的一个体系里,我们分析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周思聪的背景,从社会的整体的开放性、自我意识的生成的背景,社会的大背景,艺术的探索的背景,再加之她个人的体会,包括素墨的用法、矾的用法,胶的用法,其他肌理的建构,她的研究,正好经常还会卢沉在那儿做研究她会去看,但是她不是刻意地把很多东西加进来,她是自自然然地把它渗透到了自己作品中,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周思聪的荷花她有很多很复杂的技术,但那恰恰也不是她的核心的问题,我们好像一下就进入了她艺术创作的内心的部分在体悟。

来源:雅昌艺术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