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年代初,我国去比利时留学的青年中间,吴作人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他在国外学习期间,深得弗拉曼画派的精萃,且在风景、静物画中灌注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情致;回国以后,又注意于结合中国的实际和艺术传统在油画技术上有所变化运用,其肖像、风景及静物等作品,显示出具有民族气质的特色。
吴作人非常重视素描基础,他认为打好了写实的造型基础对任何画种都有决定性的益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合起于垒土。他自己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就曾对素描下过根深的功夫,这对于他的油画创作,同样,对于他的中国画创作起着奠基的作用。
少年时期,吴作人曾在田汉领导下的南国社从事戏剧舞台美术工作随即从徐悲鸿为师,着力于素描造型基础的训练。1929年,徐悲鸿支持他出国学习,1930年到巴黎,进入自由画院和鲁佛尔学校(专为青年人提供写生、临摹条件的业余学校)自学他在博物馆对着古代雕刻原作练习素描,同时临摹抽画。他随身带着干粮(面包),整天在博物馆勤奋自学约半年光景,得益非浅。后以较好的素描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被录取在西蒙(L?6?1Simon)工作室,但因所费不资,不能在那里持久学习。经徐悲鸿多方设法,终于取得了留比庚款助学金,经考试,他进入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录取在该院院长白思天(A?6?1Bastien)教授的工作室,同时,在戴尔维尔(Delville)教授的人体素描晚班学习。
在欧洲自创立美术学院以来,不论在哪个国家,素描都受到极端的重视。写实基础,既适应各种绘画造型的需要,也不会妨碍个人风格的形成。至于素描的样式则很多,对油画来说,明暗法是必须掌握的;但学习油画也应熟谙多种素描样式,中国的白描勾勒也是素描,它对画速写很有好处。“绘事后素”是我国古老的绘画传统它和西洋的素描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在方法上有些区别,但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吴作人为《徐悲鸿素描集》写的序言中说:“从事造型艺术的人都知道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哲人就说过,‘绘事后素’(见《论语·八佾》。朱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日,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因而我们可以理解到在‘素’的基础上进行‘绘’。……素描不仅限于作为多样造型的基本同时素描本身又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因此素描的涵义是很广,形态极为丰富的。作为基本来学素描,必须循规蹈矩,日积月累,得心应手,庶几乎掌握到表现能力。事物有所显示,心灵有所感受蕴于内,发于外,素描是和其他一切造型艺术一样,可以体现出思想、意境和风格,或磐礴洋洒,或极尽精微。守足以精研致用,放足以变化自然。我们见过有许多素描能够入细通灵,也有许多素描能够笔简意周。它们各臻神妙不相攻忤。”
吴作人对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首先要求严谨,要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家,他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他认为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和判断,并自己设法去表现它们。他说,老师不能给学生当拐棍,否则会害了学生。这一点,正是他自己在学习中的深刻体会。
造型的严谨,是要求有高度的概括力,懂得提炼取舍。他强调一开始作画就要懂得概括,反对“有闻必录”的自然主义,反对繁琐的所谓细致、逼真。他认为,如果要培养一个画家,必须在他拿起画笔的第一天起,就向他提出“简练”的问题,而且终身服膺之。虽然初学者一时做不到,但是必须告诉学生”,概括力是艺术表现的根本。他对普吕东、厄奈等古典的人体技巧有这样的评语:“看上去什么也没有,但使人感觉到什么都有”(指的是人体的肌肉、骨骼等起伏细节)。概括和含蓄是同义词,它不是空洞,而是充实,内蕴。他临摹普吕东的《公理与复仇追逐罪恶》,达到了这个水平。
吴作人的习作素描画得很方,大块文章,结构、运动的大关系抓得很紧;因为观察得深,分析得透,手下又严谨,所以笔简意全,能以少少许、胜似多多许,达到了省净简洁。
即使对素描习作,他也要求有作画的激情,反对冷漠的态度,因为作为基本练习的素描,归根到底也是艺术品。虽然他的夜班素描老师是继承安格尔的传统而且是按照学院教学一板一眼的严师,但是,吴作人不仅承认和重视基本练习要研究科学规律性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画出模特儿的生命。他觉得安格尔的素描未免有些冷,而德拉克洛瓦则比较奔放,富于感情。
来源:CN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