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曜奎是工艺美院的同事,平日里由于工作的关系,偶有交往,大家都是江苏人,加上二十多年友情,自然就不生分。曜奎是十分低调的人,一般人只知道,他是1975年从轻工部调任工艺美院的,很少人知道,从1973年开始,他就两次参与主导起草上报中央批准恢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文件,为恢复工艺美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多教师、教授因此也得以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他到工艺美院后,与袁运甫一起主导筹建“特艺系”(后改为“装饰艺术系”),并任教研室主任,后与张仃院长一同发起了影响深远的“大美术运动”,迅速在全国内刮起了“壁画潮”。在这一阶段,他也创作了非常优秀、大体量的艺术作品,从油画、漆画、壁画以及公共艺术都有深度涉猎,非常了不起。记得文革后,为了恢复工艺美院,我与他一同带学生去了大西南调研和写生,大家都留下了不少手稿,那次经历非常难忘,几年后,他为革命博物馆创作的漆画《版纳夕阳》也就是这次西双版纳之行归纳的成果。从这些行动中,不难看出,他更像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个画家。如果了解他成长环境,就不难发现,他是在践行其父亲“实用美术”推动中国美学教育健康发展的理念,这点从他历次办学的经历,已经得到体现。
也许,在体制内的院校,还是有很多障碍,无法实现他继承父辈“教育救国、强国”的理想,所以,到了1993年,他干脆自费创建北京建设大学艺术设计院,并出任院长,开始他新的办学育人的行动中来。他就像1919年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校长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一样,将“艺术与技术高度统一”定为崇高理想,让艺术实用起来,融入生活,从而完成改造人们审美、提高生活品质的使命。由于办学理念得当,后来,几乎全工艺美院教师、教授都去过他的学院为学生们上课,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有时间也偶尔去做一个讲座什么的。当时,适逢改革开放后,在国内工业化加速进程中,急需各类的设计人才,这所学院,自然也成为后来民办大学的榜样;同时,由于办学理念超前,教学成果卓著,他也被社会誉为民办学院的拓荒先锋,这是非凡的成就。
抛开艺术,单从曜奎三次主导办学这点,他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这真不是一般教授所能为,他的奉献办学精神值得嘉许和学习。(吴冠中 2001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