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远赴地处广州河南昌岗路的广州美术学院采访,一踏进校门,我就感觉到这是一所绿树葱茏,丹桂飘香的美丽校园。不久前,“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00周年艺术展”在广美隆重开幕,这期间记者细细地品赏了关老生前100多件艺术瑰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参观关山月画展过程中,盛赞关山月是“中国之大家,岭南之画魂”,并希望广东艺术家以关山月先生为榜样,坚持深入生活,勇于探索创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使岭南画派在新时期涌现出更多精品力作,更多名家巨匠。
作为来自粤北地区主流媒体的记者,此时此刻,我首先想到的是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与粤北的那份深厚情缘……
1、岭南画派:构成中国画坛三足
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先生禀承“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坚持“不动便没有画”的理念,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创造了大量赏心悦目的作品。
“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共展出关老180余件作品,立意高远,境界恢宏,精彩纷呈。作为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关山月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辅以相关的手稿书信、书刊、剪报、相片等文献,完整勾勒了这位艺术大师的艺术人生。展览还运用触摸屏等高科技手段,展示了《山村跃进图》等关老代表作,与此同时,画展还复制了关老的画室——“隔山书舍”,将其设计成一个体验中心,让观众可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关老其人其作,仿佛习习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关山月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艺术思想深受其影响。在20世纪变革中国画的潮流中,关山月秉承了“二高一陈”的艺术主张,并使之发扬光大,与黎雄才等人一起,让岭南画派最终享誉全国,与京津、江浙画派并立为“画坛三足”。
著名画家林丰俗是关山月的得意门生,在展览现场里,他对记者发出如此喟叹:“以前和关老离得很近,缺乏时间和空间距离,如今再来看他的作品,越发觉得他更高大、更加完美,以后恐怕再难有这样高度的大师再现了……”可以说,关山月对近现代广东美术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关山月与黎雄才构成了南国画坛的“双子星座”,托起了岭南画派的鼎盛时期。事过境迁,如今亲睹关老生前的艺术瑰宝,更令人对先生顿生无限敬佩之情……
2、炮火硝烟:激情成就艺术瑰宝
据关山月外孙关坚、外孙媳卢婉仪主编的关山月老照片集《山影月迹——关山月图传》记载:1940年1月中旬,关山月在澳门濠江中学举办首次个人抗战画展,展出画展百余幅,得叶浅予、张光宇等人赞赏。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风华正茂的关山月与年轻的妻子在硝烟炮火失散了。无奈之下,他只身逃到澳门继续进行艺术创作。眼看着家乡成为日寇铁蹄之下的一片焦土,爱人又不知何处,生死未知,此情此景激起了关山月火一样的创作激情,他决定选择表现民族苦难的题材进行创作,用画笔宣传抗日,激励人民热爱国土,保卫祖国大好河山,倾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940年,关山月在澳门创办了第一个“抗战画展”,展出的作品有:《从城市撤退》、《三灶岛外所见》、《渔民之劫》、《中山难民》等,他用悲怆的笔调描绘了被敌机惨炸的江中渔船和惊恐无措的难民,那冲天的烈火硝烟弥漫神州,那满目疮痍充塞画面,在国难当头的节骨眼上,这些作品无疑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和广泛的共鸣。此时的关山月已经显现出艺术家关注社会现实的敏锐触角和铮铮铁骨般的民族气节。
关山月抗日画展在澳门、香港展出后,引起了新闻界、文化界的高度重视,报纸、画报纷纷进行了报道,称其为“岭南画界升起的一颗新星”。现在看来,这些作品仍然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激情,在表现手法上也一洗旧文人画出世的倾向以及仿古的迂腐习气,并在古人笔墨的规范中开始了探索性的突破。
3、观者如云:在韶办“抗战画展”
“抗战画展”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关山月“到抗日前线去作战地写生,用自己实际行动参加抗战”的宏愿。因此,关山月的作战地写生、寻找失散妻子的想法越来越坚定。
他在澳门告别了恩师高剑父时,高剑父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诗赠给了他,鼓励他勇敢前行。当他怀着一腔热血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战时省会韶关时,却竟意外地与失散的妻子重逢了。风雨交加中,这对苦命夫妻紧紧相拥,喜极而泣……
在山城韶关,关山月举办了国内首个“抗战画展”,观者如云,好评如潮。时间一长,他目睹了国民党当局种种倒行逆施,在这种沉闷的政治空气下,他感到很难创作出优秀的抗日作品,于是他携夫人踏上北上征程,开始了“行万里路”的壮举,决心将自己的抗战作品带到大后方去展出,要让那里的人民目睹日寇的暴行。
为了描述当时复杂的心路历程,关山月在《我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一文中回忆道:“当时我在韶关一贫如洗,吃饭都成问题,碰到画家黎冰鸿,一见如故,我向他谈起了我有志于到前线参加抗战,作战地写生的想法。黎冰鸿告诉我,国民党不需要什么战地写生,想爱国想抗战,国民党不让。于是,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实践古人提出的行万里路的宏愿。”
4、毅然北上:展“行万里路”宏愿
从此,关山月携着夫人奔波于西南、西北一带。他一边举办抗战画展,一边坚持创作写生。
那时,生活拮据,连吃一顿饱饭都显得很困难,然而他毅然放弃重庆国立艺专教授的职位,冒险到敦煌莫高窟写生,考察古代佛教艺术,并坚持在西南、西北写生创作。令他受益无穷的是,他在这次北上远行中结识了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徐悲鸿、郭沫若、老舍、赵望云、刘开渠、朱光潜等。
1942年,关山月在重庆举办了“西北纪游画展”,徐悲鸿参观后称其“风格大变,造诣愈高”;郭沫若在其《塞外驼铃》的诗堂上题写了六首绝句,并称“关君山月有志于画道革新,侧重题材的民间生活,而一以写生之法出之,成绩斐然。”;朱光潜在参观后写信称赞:“先生之画法,备中西之长,兼具雄奇幽美之胜,竿头日进,必能独树一帜……”。
从1940年的桂林写生,到1943年的西北写生,再到1947年的南洋写生,近乎于苦行僧的流浪式写生生活为关山月的艺术道路增添了戏剧般的传奇色彩。关山月不仅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写生和80余幅敦煌临画,还创作了《漓江百里图等宏图巨制。也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铸造就了非同反响的关山月。
5、与时俱进:源于生活的精品
让关山月成为艺术大师,则是来自于一次非凡的际遇:1959年,正值国庆十周年之际,关山月与画家傅抱石合作的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作由周恩来点题,毛泽东亲自题写画题,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这幅山水巨制展现了20世纪中国新型文人的山水情怀,一直被奉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巨作。关山月曾说道:“不受大地的刺激我便没有画。”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关山月选择的艺术道路也是一条变革之路。与许多遁世型艺术家不同的是,关山月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展示出宽阔胸襟和卓识眼界。
1973年,关山月创作了一幅作品《绿色长城》,画面中整片的防风林如大海般澎湃起伏,蔚然壮观。要知道,为了画好这种树木麻黄,关老花了很长时间去写生,每天都去研究这种树怎么画。《绿色长城》的技法和内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是一种探索和创新。正因为这样,关山月的不少作品都与时代同行,是时代的缩影。画家林丰俗认为,关老用他阳刚向上的笔触,带出喷薄的力量,直面社会,其中凝结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6、挥毫泼墨:与韶关的深厚情缘
谈到关老与韶关的不解之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关山月的女儿关怡回忆道,1978年,享誉全国画坛的关山月与另一位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来到韶关小北江写生。在电船上,关、黎两位艺术大师迎着北江江面拂面而来的春风,放眼两岸青山,喷薄而出的艺术灵感涌上脑际,他们立即在画板上描下了北江的奇丽风光……
自此以后,虽然关山月没有再次来到韶关,却对韶关的灵山秀水十分倾情。1995年,关山月受韶关市之邀,为丹霞山的第一本画册题写书名;接着,他又为乳源题写了“广东大峡谷”;1997年,年过古稀的关老为韶关市第一中学题写校名……关山月的墨宝在韶关闪烁出永恒的光辉。
南雄市文化馆馆长李子亮与关山月一家有着十多年的交情。他对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南雄梅岭为岭南赏梅胜地,以画梅花著称的关山月一直对此十分神往。1999年1月,关老曾准备到南雄赏梅写生,可惜临行前一天恰好香港有老朋友前来广州拜访他,他感到很遗憾。于是题写了“树德梅铁骨,立节竹虚心”的对联,后刻成石碑立在梅岭古驿道。
在关山月的一生中,经历了八年抗战和文革十年动乱,他笔下为人熟知而又傲立寒霜的梅花,在漫天飞雪中挺立,散发出淡淡清香,这也是关老的高风亮节和艺术品赋的体现。
关山月晚年钟爱的一枚印章是“积健为雄”,他勃发雄健的艺术热情一直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2000年,88岁高龄的关山月就在他去世前不久,还满怀着迎来新世纪的激动之情,创作了《梅花俏笑报春开》,画面中澎湃的生命激情升腾而出,似乎永无休止……
这就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伟大的一生。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