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楼:廖仲恺何香凝夫妇故居

见证日军轰炸广州的飞机库、黄华碑;以笔为枪抗日的《救亡日报》;诞生广东首支农民先锋队的梁氏宗祠: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的故居“双清楼”;日军签字投降地的中山纪念堂。连日来,信息时报记者走访广州重要抗日遗址,追忆当年血泪史。今天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报道有尽时,但对日军罪行的控诉、对历史的铭记永远不会结束。

今年初,民革广州市委员会也提出了“加强广州抗战史迹保护利用的提案”,提案指出,广州现存并登记为文物的抗战史迹约为107处。提案建议,建立抗战遗迹所有权与保护权分离的保护机制,结合绿道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专门的抗日史迹观光线路,将抗日史迹纳入游览线路、观光区的整体规划,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让市民和游客在休闲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广州英雄城市魅力,而旅游收入可用于遗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历史回顾

新婚陋室中秋赏月吟诗诞“双清”

1897年,廖仲恺和何香凝新婚后,就住进了广州市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南华西“双清楼”。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蔡瑞燕告诉记者,廖仲恺父亲早逝,他16岁回国直到结婚,都没有父母依靠,所住的房子就是南华西这处双清楼,该房产业主是廖仲恺哥哥廖恩焘。

廖仲恺何香凝新婚后,先是住在楼下神厅后房屋内,后来这对年轻新婚夫妇为了清净好读书,搬到天台,修整原有的破屋作为“新房”。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小屋虽然很简陋,但这对年青人学习、探讨、吟诗,新婚生活过得非常快乐。

在某年中秋赏月时,廖何的天台斗室月光如水。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从此,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廖仲恺把自己的诗词集亲自题为《双清词草》。何香凝作画也自署“双清楼主”,并始终以此名落款于她的画作,成了她的别号,将其诗画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

买下别墅借给八路军却被日军炸毁

南华西的“双清楼”,廖仲恺何香凝住了5年,直到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才离开。这段幸福生活,令廖仲恺和何香凝念念不忘。

蔡瑞燕介绍,1923年,何香凝在父亲去世后得到一笔遗产。那段时间因为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政权,廖何夫妇追随孙中山也回到广州定居,有居住需求,就用遗产买了广州东山百子路10号(今中山二路8号)连体别墅,也叫做双清楼。廖家在百子路双清楼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这也是廖家史料可查的唯一一处私产。蔡瑞燕说:“在掌握记录里,他们家属于私产就只有这个。在北京时就是住国家的房子,其余四处流亡时的房子一般是租的。”

百子路双清楼与抗战渊源颇深。比如,在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筹办时,廖承志就把这处家产借给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办公。但在1938年10月,百子路双清楼被日军炸毁。廖家一心为公,对自己财产受损没有做任何表示,也没有任何追究。

双清名号革命世家的“传家宝”

蔡瑞燕说,现存的南华西双清楼,表面看起来跟抗战关系不大,“但讲历史最要紧的,就是看到历史延续的路径。”

蔡瑞燕认为,后面历史表明,在南华西双清楼居住的日子对廖家非常重要,这里是“传家宝”——“双清”的起源。

对何香凝来说,南华西双清楼的岁月是刻骨铭心的。蔡瑞燕推断,何香凝出嫁前有读书识字,性格比较刚强独立和有主见,这都奠定了她一生抗战革命成就的基础。但从史料来看,何香凝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思想,是结婚后受廖仲恺启蒙和社会教育后逐渐形成的。

廖家后代对“双清”名号也非常认可和爱护,廖承志作的诗就曾以“双清楼后人”署名。蔡瑞燕说,廖承志一生多次坐牢,但一直都是坚贞不屈,捍卫“双清”品格。在某次被国民党逮捕坐牢时,廖承志就写了诗句:“两代鬼雄魄,长久护双清”,体现了“人月双清”的追求。

记者探访曾用作南华西幼儿园

时光荏苒,南华西双清楼是否仍有当年的清朗月光?记者来到海珠区同福西路,探访了这座廖仲恺和何香凝新婚故居,发现历经城市发展变迁后,这处房子已藏身在新开发楼盘围墙边上,相当难找。

在同福西路上,几乎很少有街坊知道双清楼在哪儿,但如果问旧南华西幼儿园在哪儿,反而有街坊仍有印象。南华西双清楼曾用作南华西幼儿园,目前其外观也仍保留着幼儿园时红白相间瓷砖墙,红色木门外,是一道画着卡通人物的小铁门,房屋的窗都被泥砖封上,在一楼窗沿上甚至还塞着一些杂物。

街坊回应

新移民不知道双清楼

在双清楼隔壁住了50多年的王婆婆说,经常会有人来看双清楼,但只能是在门口照张相就走了。现在周边的老街坊少了,很多新来的移民确实不知道这里就是双清楼。

在被问及是否知道廖仲恺和何香凝居住故事时,王婆婆说:“没有什么人知道故事了。原来还有一位100多岁的老人,现在也走了。”

专家建言

希望能被保护利用起来

蔡瑞燕说,随着时间流逝,南华西双清楼也历经了使用功能的变更。廖仲恺和何香凝新婚时生活的情况,早就了无痕迹了,“那时搭天台小屋可能就是小木板搭的,不可能是像现在有钢筋水泥,所以也早就不在了。”

作为廖仲恺和何香凝研究学者,蔡瑞燕认为,南华西双清楼地位非常重要,希望能被很好地保护利用起来。但这里地方较小、街道较窄,利用确实也有点困难。

来源:张雄艺术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