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广州巡展于艺术博物院中国历代绘画馆开幕。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介绍,本次展览以何香凝美术馆藏的50幅书画精品,并辅以27幅历史图片等文献资料,集中呈现了何香凝先生与其特殊时代的背景渊源。该展沿着何香凝先生曾经生活和工作过(或与她经历密切相关)的重要城市进行巡展。从2003年起,至今“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已在香港、澳门、上海、台北、北京、武汉、南京等地展出。
展览涵盖何香凝60余年的创作历程,从中可以看出她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与变化。
1909年,何香凝进入日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其中本次展出的4件留学日本时期的作品中,《虎》和《菊》分别赠予民主革命家黄兴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夫人。画作典雅精细,日本画技法、风格痕迹深重。而动物画,特别是雄狮猛虎题材的反复出现,也具有时代意义,与其希望以威武精神唤醒民众不无关系。这些早期作品的特色,使她在日后的中国画坛上曾以擅画狮虎闻名。
上世纪二十年代,何香凝先生从日本回到中国以后,其画风逐渐从日本画风格向中国传统绘画风格转承。此时期创作了大量富有文人意境的山水画作及笔法简练的梅菊等耐寒花木。在与诗人柳亚子、金石学家经亨颐、岭南画派巨擘陈树人等书画界名家交往,组成“寒之友社”,在书画创作上多有交流合作,如与柳亚子形成了“何画柳题”等。
作于1931年的《松·菊》,是迄今所见尺幅最大的何香凝先生花鸟经典之作,也是“何画柳题”的作品之一。该画绘制于旅居法国期间,是何香凝最喜爱的画作之一,常年于家中悬挂展示。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活跃于政坛。期间创作不少全景式山水,如《和平之境》、《祖国山河》、《冰雪暖于棉》等,并由刘少奇、沈钧儒、郭沫若等人题写跋语。在技法上,她对传统画法的应用更多。据介绍,在刘少奇题款的《祖国山河》一作中,远景中耸立的高峰以米点画法完成,中景大面积的云烟笼罩着,近景却是清晰可见的山崖流水。
晚年的何香凝在所熟悉的山水领域中仍不断在样式与技巧上有所探索,在展出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如82高龄时所作的《高松立海隅》,运用了仿古山水属小青绿画法。该作由陈毅亲笔题字,称赞其“绘画如其人”、“画高寿亦高”。
展讯
时间:9月20日至10月7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历代绘画馆
记者 / 朱绍杰